金秋十月,盛世中华,热烈庆祝伟大祖国70周年华诞的喜悦气氛仍在延续,又一次展现新中国医学成就的学术盛会——首届中国脑炎大会在首都北京胜利召开。2019中国脑炎大会由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科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北京医学会罕见病分会、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承办,未一医学检验实验室(以下简称“未一实验室”)、欧蒙医学诊断(中国)有限公司、一味书院协办。本次会议以“脑炎精准医学之路”为主题,围绕脑炎的精准诊断、自身免疫性脑炎与脑脊液二代测序最新研究成果、临床脑脊液细胞学等专题进行了深度交流与探讨。来自全国神经领域的400余位专家、学者、医学同仁齐聚一堂,共襄盛举,共商未来,就脑炎的新进展、新技术进行探讨交流,为促进脑(膜)炎相关疾病诊疗发展献计献策。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崔丽英教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感染性疾病与脑脊液细胞学组组长、西京医院赵钢教授担任大会荣誉主席;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常委、北京同仁医院王佳伟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王晶教授,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结核性脑膜炎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关鸿志教授担任大会主席;关鸿志教授与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小儿神经学组副组长、北京儿童医院方方教授任大会执行主席;北京协和医院任海涛担任大会秘书长。大会开幕式由大会主席关鸿志教授主持。
开幕式上,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管理顾问杨杨主任代表大会主办方致辞。杨杨主任重点介绍了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及神经科学专业委员的基本情况、发展理念、工作中心以及最新工作成果。杨杨主任介绍说,作为全国一级学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目前拥有由127名专家领衔的专委会,340家甲级医院会员单位,2万多名会员,包括17名两院院士。学会以何振喜会长提出的“牢记一个中心,把握两个原点,明确三个定位,发挥四个作用”为发展理念,坚持以“服务国家和区域卫生事业改革发展、服务研究型医院的建设、服务会员单位和会员专家”为中心。当前学会已经初步搭起了四大平台,共同助力“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实施,为专家提供更多服务与机遇。
杨杨主任致辞
随后,大会名誉主席赵钢教授为大会致辞。赵钢教授首先向参会的各位专家、学者及同道表示热烈欢迎,并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祝贺。赵钢教授在致辞中强调了以精准医学的方式研究、诊断、治疗脑(膜)炎对神经科学乃至整个医学事业的重要意义,并举例介绍了学组在国家精准医学课题方面所取得的突出成绩:以关鸿志教授牵头的国家感染性脑炎多中心研究、以王佳伟教授牵头的自免脑炎研究、以何俊瑛教授、卜晖教授牵头的癌性脑膜炎研究近年来都取得重大突破,在国际学术舞台赢得了广泛关注。希望今天以脑(膜)炎的精准医学之路为开端,踏实研究,未来中国学者可以在神经科领域、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赵钢教授致辞
开幕式结束后,大会正式进入学术会议环节,王佳伟教授担任学术主持人。关鸿志教授首先做《中国脑炎大会暨脑炎专业诊疗中心推荐工作报告》,并主持脑炎专业诊疗中心授牌仪式。关教授总结介绍了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科学专业委员会及脑炎协作组所开展的脑炎协作研究、脑炎专业诊疗中心的推荐及评选、脑炎大会筹备及投稿情况。脑炎专业诊疗中心得到了全国医疗单位的积极响应,共有106家单位参选,43家单位入选。杨杨主任、王佳伟教授、关鸿志教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感染性疾病与脑脊液学组副组长、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何俊瑛教授、一味书院发起人李川先生一同为入选单位授牌,感谢各单位为全国脑炎疾病临床诊疗水平的提升,为脑炎的科普宣传、学术研究工作所做出的积极贡献。
授牌仪式
之后,关鸿志教授又通过《中国脑炎的精准医学之路》精彩发言,集中展示了中国脑炎研究的发展历史,其中,随着实验室诊断技术发展而不断扩展的抗神经抗体谱,显著推动了学科的进步。他指出《中国自身免疫性脑炎诊治专家共识》(关鸿志、王佳伟执笔)是脑炎规范化诊疗的重要参考。之后关教授介绍了一系列由全国脑炎协作组单位发表的多中心和单中心研究成果,指出我国在脑脊液基因组二代测序研究与临床应用方面,已经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最后关教授指出,脑炎诊疗的规范化、个性化、专业化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鸿志教授发言
王佳伟教授做题为《抗体相关炎性脱髓鞘病与星形胶质细胞病》的精彩发言,详细介绍了自身免疫性神经病学、脱髓鞘疾病、自身免疫性脑炎、以抗GFAP抗体为代表的胶质细胞病以及抗体重叠综合征等多个主题。在脱髓鞘疾病方面,北京同仁医院的一项415例视神经炎的研究结果显示:AQP4抗体和MOG抗体的阳性率分别是13.5%和6.7%。在自身免疫性脑炎方面,课题组负责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自身免疫性脑炎分子分型研究,累计筛查了11700余份样本,阳性率达12.1%。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表明该领域正在飞速发展,相关抗体的发现对疾病亚型进行了重新定义,抗体检测对疾病的诊治具有重大意义。
王佳伟教授发言
大数据为现代医学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深度学习和人工智能也将为疾病诊疗的进步提供新助力。王晶教授就《大数据时代的疾病研究与医学应用》主题做精彩发言。王晶教授提出大数据的广泛应用与生物信息学技术的发展是实现医学模式向“精准医学”转变的必要前提和核心动力。而大数据时代的疾病研究面临许多挑战,包括海量数据、多层面、多维度、高异质性等,这要求我们对多维度数据进行整合与系统挖掘。疾病研究的“一体化”策略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多组学数据和临床数据一起构成了“系统医学”。以脑疾病为例,需要整合行为和环境、影像学、分子生物学等多维度数据,通过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结合,在未来可以为医疗决策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