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地方政府创新政策鼓励,现在出现的专家创业过热势头已经波及到科研院所,一些不相宜创业的专家学者也纷纷试水,影响了科研院所的发展。这不是他们完成自身价值的最高目标,而是降格以求。”
7月19日,中国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世界创新研究院院长马俊如,对专家学者创业热泼了一瓢冷水。
“国家创新型城市专家咨询会”当天在镇江召开。马俊如在发言中提到,去年他在上海召开一个座谈会,请了很多参加国家863计划的企业负责人,很多人说自己产品很好,市场特别需要,但就是卖不出去。他分析,根本原因就是这些企业负责人基本上都是专家学者,不认识市场和市场游戏规则。而此次来镇江考察的“恒神”碳纤维、“中欧”高端合金、大全集团等几个创新型企业,也是上一轮和新一轮国家863计划新材料的重点项目,这些土生土长的民营企业家却把企业搞得红红火火,“恒神”准备在10年之后成为世界同行中NO.1。两相比较,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创新型企业一般“研”在专家,“发”在企业家,专家和企业家应各司其位,各展所长。
像无锡尚德施正荣那样的复合人才毕竟是凤毛麟角,绝大多数人对消费、经营和市场还很陌生。马俊如说,斯坦福大学是美国硅谷的灵魂,硅谷占据全球制高点后,他们主动将全部学者撤回,主攻技术支撑,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新兴产业最终的归宿,肯定要在世界经济平台上打擂,而我国在新兴产业的很多领域都还刚刚起步,要做的研究还有很多,路还很长,在很多领域都有特别紧迫的工作要做。比如,国外一些跨国公司已经开始对中国新兴产业进行打压,他们聘请一些流氓公司,专门对我国一些创新型企业在知识产权方面进行无理纠缠,消耗企业的精力,削弱企业在国际上的市场影响。如何应对?这就是我们专家学者们应当研究的问题。
马俊如还提醒,苏南5市同属“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各城市之间如何错位竞争,特色发展,是彰显示范区示范效应的重中之重。因此,各地应当从全球竞争的大局出发,把握这样的导向,即技术创新表现在企业,主力军是企业,科研院所是攻关者和协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