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复能有如今的成就,与他的首次创业经历有着莫大的联系。他在高中的时分,就曾和他的同学们一起首次创业,还赢了利。下面就跟大家分享下李开复在高中时的首次创业故事自述。
李开复,曾是捣蛋的“小皇帝”,11岁的“留学生”,奥巴马的大学同学,26岁的副教授,33岁的苹果副总裁,谷歌中国的创始人,现在是创新工厂的创始人和首席执行官。他在高中的时分就完成了首次的创业尝试,详细是怎么回事,来看下李开复自己的自述。
1977年,我第一次参与了美国junior achievement (ja)组织的“高中学生创业尝试”课程。学生将在商业志愿者的指导下创办一个学生公司,发售股票,召开股东会,竞选管理者,消费和销售产品,财务登记,开展评估,清算公司。通过学习和实践,来学习商业运行的方式,了解市场经济体系的结构和它所带来的效益。
参加这个课程,将由学生担任员工并推选一个总裁,由总裁来设定公司名称、产品的推出,以及目标客户。当年,我被推选为主管市场的副总裁,负责销售。
记得那一年,我们所创立的公司特别简朴,就是从当地的建材市场买来钢材,然后让学生们利用周末的工夫到工厂里来加工这些钢材,我们把钢材切割成很小的一块块圆环,然后在圆环上刻上简朴的雕花。这个小小的金属圆环,就是专门用来扣住餐布的环儿。
当时每个周末,工厂里都集中了很多学生在做雕花。在负责推广的过程中,我建议让学生家长来购买,虽然他们其实并不需要。最后,公司虽然有盈利,但是这些产品几乎是在内部消化了。
有了这次的切身参与,15岁的我突然意识到,真正好的产品,其实不是求人去买的,而是必须要有市场需求,真正好的产品是有人来拉住你的手,来恳求你,而我们的企业不但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还要央求亲属给面子购买,显然不能算是一次成功的尝试。不过,这已经充分奠定了下一次成功的基础。
1978年,火热的激情又开始在我心中燃烧,在联合碳化物公司(union carbide corporation)的赞助之下,我决定第二次参与ja组织的“高中学生创业尝试”。而这一次,与众不同的是,我站出来竞选总裁。在我慷慨激昂的演讲中,我结合上一次的切肤之痛,表示“自己的产品肯定要有新的创意,而不是等着顾客,用恳求的目光看着他们以恩赐的心情来购买,而是带着感动的眼神、惊喜的心情来购买我们的产品。”
在这样的煽动下,同学们一致把票投给了我,而我也第一次骄傲地在公司的领导名单里写上了,总裁:kai-fu lee。
眼前的商业机会让我鼓足了勇气,我很庆幸我再一次选修了这门课,并真刀真枪第一次体验了建立公司的感觉。一直到今天,我从书柜里翻出1979年公司的报告,看到那份已经发黄的由打字机打出的报告的时分,我依然可以感受到当年那颗年轻而狂热的心。
1978年,橡树岭中学里的午餐工夫被校方缩短。一些同学不断向校方反映情况未果,一工夫,学校和学生处于对抗的焦灼状态。没有了我办的校刊,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情呢?这时分,我突发奇想,何不利用这个机会创办一个公司?我们可以专门消费t恤,在t恤上写上标语,比如“延长午饭工夫”等,这样的t恤肯定会受到同学们的追捧。
想法一出,和几个死党不约而同。在火热激情的激励下,我们飞快推选出了领导班子,除了我被推选为总裁外,负责市场的副总裁是麦克·艾森伯格(michael eissenberg),负责消费的副总裁是大卫·伊利亚斯(david elias),此外,还有负责人事的副总裁、秘书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