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咖啡文化着迷的人,似乎最后都绕不过烘焙,咖啡豆在高温下散发的香气能够俘获几乎所有热爱者的灵魂。于是在下班时间,Bonnie买来了手摇式烘焙机和咖啡生豆,在家里的炉灶上,照着书本一招一式地学起了烘焙。
这时,一个特殊的机会摆在了Bonnie面前。2016年星巴克决定将海外首家烘焙工坊落户在上海,这座日后的魔都打卡圣地自然需要本土班底。于是星巴克决定选拔一批未来的咖啡烘焙师,去美国接受为期近一年的培训。
那会儿,Bonnie已经是嘉里中心旗舰店的店副经理,将有机会升为门店经理,甚至走上零售运营管理的职业路径,这让她一开始有些犹疑。她后来也承认:尽管我对咖啡烘焙非常感兴趣,但正式转型成为一名烘焙师,对当时的我来说并不是一个轻松的决定。
Bonnie决定让心中的热爱来引导自己。在这份引导下,Bonnie从一名跟顾客打交道的咖啡师,变成一名跟咖啡豆打交道的烘焙师。
她和另外7名伙伴在星巴克的安排下前往美国进行为期一年的培训。在赴美之前,Bonnie的很多顾客都来店里看望她,给予她鼓励和支持。在美国的一年里,她跟随着导师辗转多地,学习不同烘焙机的使用经验。
回到上海后,就马上投入烘焙工坊前期的设备验收和调试之中,为开业做最后的准备工作。她至今还记得,在烘培工坊烘出第一炉咖啡豆时内心的压力和紧张。烘焙工坊在南京西路789号终于盛大开业。
这座令人着迷的建筑足有2700平方米,它有着圆形剧场式的古典外观,有德国PROBAT烘焙机和150多款来自全球咖啡原产地的臻选咖啡,也有高8米重4吨、外观装饰有1000 多个国风篆刻图案的储藏铜罐。这是Bonnie新的舞台。
跟明亮的手冲吧台不同,烘焙师的工作环境带有“工业属性”,需要用感官来体验烘焙的细微变化,也需要搬运一麻袋七十公斤的咖啡生豆,但她的热爱让工作环境的差异变得无足轻重:烘焙就是一件可以沉下心来做一辈子的事。
在之后五年,Bonnie见证了上海成为星巴克门店最多的城市,见证了自己工作的烘焙工坊成为打卡热门,见证了星巴克给上海13000名静默的伙伴投喂食品,也见证了星巴克在中国开出了第3000、第4000、第5000和第6000家店。
更重要的,她见证了自己的成长—29岁的她通过层层考核,成为星巴克在海外市场的首位烘焙大师,也是星巴克全球首位女性烘焙大师。上海咖啡文化周期间,Bonnie更是成为上海最年轻的“咖啡行业领军人物”。
她的故事,是星巴克中国员工的缩影,它们有血有肉,它们炽热鲜活。一个顶级品牌自然是由无数个数字支撑,但同样,它也是由无数个人的故事构成。而今天,咖啡更是早已褪去神秘,成为无数中国人的日常。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