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做公亲”
在闽南方言里,做公亲是充当仲裁、调解人的意思;老人则是从乡土社会成员中、由乡土社会成员“众所推服”选出的所谓乡老。当乡土社会成员之间发生属于民事案件的争执或纠纷,往往请这位(或这几位)众所推服的乡老来摆平。
近年出土的泉州《重建溪亭约所碑记》
在我看来,老人做公亲,一句闽南俗语道尽了自古以来中国乡约制度的精义。乡约是乡土社会成员自愿受约、自约和互约的自治组织,它同乡规民约有关、但不等同于乡规民约。近年出土的泉州《重建溪亭约所碑记》(见图)说古代就有“约所”,就有乡约的办公室,说是承夏、商、周“三代教民之遗意”而来的。明代方志《闽书》说起乡老办公的情形:“凡在坊在乡,每里各推年高有德一人,坐申明亭,为小民平户婚、田土、斗殴、赌盗一切小事”,并说“此正役也”。乡老不是官、不脱乡土社会成员的身份,但他是“官差”。明代闽人蔡献臣《里老总保》也说“国朝民差有正有杂”,乡老是“正差”。清代台湾的乡老或称“总理”,是“官给戳记”的。如福建巡抚王凯泰《台湾杂咏》诗并注曰:“宰官颁戳各乡承,乡约居然总理称。执版道旁迎与送,头衔笑看两门红(乡约名总理,地方官给戳记,门口悬大灯,亦总理衔)”。清代鹿港同知陈盛韶《问俗录》则记,台湾乡约的主事者有董事和总理之分,“经理各庄谓董事,统理数庄曰总理”。台湾鹿港天后宫后殿文物馆立有同治十三年(1874年)的木碑,碑文落款为“总理、新科进士蔡德芳”和“董事、监生蔡森然”。看来,蔡德芳进士当过当地“统理数庄”的乡约总理。清代澎湖通判胡建伟《澎湖纪略》则说起乡老的办事效率:“凡有大小事件,悉听乡老处分。以故,鼠牙雀角,旋即消息”。
老人做公亲,摆平诸事依据的是乡规民约、是约定俗成的民间习惯。乡规民约和民间习惯在约定的范围内有法律一般的稳定性和约束力,因此不能说乡土社会是“无法”的社会。
古早朝廷任命官员,至县级(包括副县级)乃止。县以下的乡土社会在很大程度上是靠乡约制度设计的乡约组织来自治的。
现在谈一个问题。西方汉学家有关中国乡土社会的研究,往往忽视乡约制度在维护乡土社会秩序方面的作用。受西方汉学家的影响,也有中国学者的著述片面描述宗族制度的作用,却完全忽视乡约制度的存在。实际上,乡约制度并不等同于宗族制度,乡约的主事者不一定是族长、族长也不一定是乡约的主事者。须知,乡约组织往往是跨宗族的,例如道光《平和县志》记全县分为24约,其中山格约包括了含山格乡在内的26个乡、社或村,涉及旧县黄、涂田张、高磜杨、乌石吴、隆庆蔡、林边林等多个宗族。从另一个角度说,闽、台地区的村落有一村一姓和一村多姓两种,一村一姓也有大宗、小宗的存在。由此,即使是以村为单元的乡约也往往具有跨宗族的性质。
(2018年9月23日)
作者简介
汪毅夫先生,1950年3月出生,台湾台南人,历任上山下乡人员、邮递员、学员、教员、研究员、公务员和退休人员。学术著作有《闽台区域社会研究》等18部,300余万字。
主播介绍
肖璞韬,评书表演艺术家单田芳弟子,“京彩台湾”新媒体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曾参与改编单田芳红色经典评书系列《贺龙传奇》《少林将军许世友》《九一九演义》,并参与《单田芳自选集》十部系列评书的文字整理,文史功底深厚。
栏目介绍
汪毅夫先生著作《话说两岸》,收录了其陆续发表在中评社、中评网上的250篇文章,用简短的篇幅、简洁的语言讲浅近的道理,描述和论述海峡两岸的联结点:历史的、文化的、社会的和政治的。
《话说两岸》所有文章都短小精悍、一气呵成,就像一个个历史的小片段,形成了对两岸关系大历史的强有力佐证与补充。
京彩台湾推出《话说两岸》有声版,将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同本职工作有机结合,为广大读者提供“生动鲜活”的新媒体“选修”内容,促进学党史、知党史、用党史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感谢
汪毅夫先生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北京单田芳艺术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中广天下(北京)文化发展中心
对本专栏的大力支持
-THE END-
京彩台湾
微信号: bjs tb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