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当初我买了”
“想当初”
相信在投资过程中,你也常常在脑中想起这样的声音,甚至常常如此,或许,今年这样的情况更多。
今年是特殊的一年,反映在金融市场就是跌宕起伏,有2、3月间的跌穿谷底让人绝望,到如今的很多投资品种此起彼伏的屡创新高。这不,最近比特币又来了一波气势如虹的大涨,让很多人感叹,要是在“3.12”在4000美元的时候买,岂不是。。。
很多时候,我们常常因此恼火啊,在脑中,透过后视镜,我们构思出一个平行的世界,在那个世界我们在过去果断买下了相关标的,幸福的吃香喝辣。有趣的是,我们如果看到一只曾经闪过念头的股票大跌,却很少自我庆幸,只有自己实际投资的标的惨跌的时候才会懊悔,我当初为什么要买。
错过所谓的“上车机会”是很多人投资心理素质锻炼的必过一关,有这种心理本身是合理的,因为投资嘛,我们总想获得更多。比如,我投资标普500指数已经赚钱了,却发现纳斯达克100指数更好,但是如果你投资了纳斯达克100指数呢?你也会想,要是我当时买了特斯拉会如何。
有趣的是,无论如何在我们投资的漫长过程中,都无法克服这种情况,因为投资决策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漏斗模型,而且是一个筛选比例极大的细口漏斗。每天,你都会吸收大量投资信息,从新闻里,从微信群中,从论坛社区上,海量的投资标的都曾经与你有一面之缘,你记住了他们的名字,在你的心里留下了印记,这些标的一旦未来大涨就会唤起你的记忆,让你感觉仿佛应该当时就化“一面之缘”为“一见钟情”。其实,这不过是一种错觉,很多标的只是让你看看,大部分也就是个信息,只要极少数的透过筛选进入到你的考虑范围,这些标的中真正从漏斗漏下来让你投资的更是少之又少。所以,由于你曾经接触到的信息太多,最终实际投资的必然太少,或迟或早总会有一些标的让你产生遗憾之情。
更有趣的是,这样的情绪还体现着一个人们投资中常见的心理现象,那就是更关注预期收益,忽视可能的成本和代价,所以你总是关注你错过了什么巨大的“投资机会”,而不会关注你曾经接触的投资信息中那些最终很惨的标的。
正是因为这样的从信息到实际投资过程中的“漏斗模型”,以及人们微妙的心理偏向,所以在投资过程中我们留下太多“假遗憾”。“想当初。。。”就是一种投资方面面对一个财富现象的应激反应,因为如果你当时真的对这个标的有意过,分析过,甚至打听过,那么你的心理过程会更加具体。当然,还是那句话,这样的想法没法克服,我突然看到哪只牛股也会这么想,而且这样的想法时不时就闪一下,大部分时候对你的投资也没有伤害。
但是,还是有这样一些朋友,真的被这样的情绪左右,多次“想当初”之后,只看到后视镜收益的他,对自己的投资风格会产生“过于保守”的怀疑。哪怕可能个人的收益整体其实还不错,甚至可能比市场基准还高一些,但是架不住每隔一两周就看到一只自己曾经听说过的股票疯涨的刺激啊。于是,这样的情况下最坏的结果就是投资心态发生变化,甚至走样,本来曾经合理的收益预期,慢慢被提高,你可以想象,当你基于一些频繁看到的各种牛股的收益去调整你的收益预期的时候,你的收益预期会偏离正常轨道多远。
我多次强调过设定合理的收益预期对投资多么重要,预期决定行为,当你的收益预期过高,你的投资行为自然可能走样,留下危险的隐患。
在一级市场,我们也常常说某风投曾经错过什么独角兽,或者某家今日的明星公司当年找风投时曾经被多少知名的机构和投资人错过。但是你找出再知名的机构和投资人,谁又没有过长长的“想当初。。。”名单?但是很多时候在战略上错过比较头疼,在战术上错过并不重要,比如你看准了科技股的大方向,不可能所有的科技牛股都被你在最合适的时候抓住,但是关键是你依然在这个大方向上有你自己的收获。
我曾经开玩笑说,看准方向买指数基金和ETF的好处就是,你总能喝到牛股的汤。比如这几年你就看对了科技股的大方向,买入了挂钩纳斯达克100指数的QQQ,那么今天错过特斯拉,不要紧,作为QQQ成分股,特斯拉大涨不也让你的基金收益往前拔高了一些吗?接下来哪只成分股中的个股又彪了,你也会躺着获得收益,也就是我说的指数投资的好处,就像装了几十甚至几百个并不同时发力的引擎,轮番启动中也能让你的投资列车稳稳的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