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了10年工夫,创造了3家市值过10亿美元的企业——携程、如家、汉庭。季琦的这一系列“折腾”,与其说是创业激情在诱惑他,倒不如说他一直在试图努力把握自己的命运。
这个被称作创业界“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商业奇才,他是如何一次次做出选择,最终成功完成个人价值?
对于很多中国企业家来说,能做成一家在美国上市的公司,那可是事业成功的重大标志。不过对于汉庭创始人季琦来说,就显得算不上什么了。他用了10年工夫,创造了3家市值过10亿美元的企业——携程、如家、汉庭。
连续创业客成了他的标签,不过对于季琦来说,财富的累积是一回事,享受愉快日子是另一回事,两者并行不悖:住二手公寓,穿Timberland,休息时看碟打游戏。他还出会现在财富脱口秀节目《波士堂》,笑眯眯做嘉宾,享受着名声带来的快感。
在上海交通大学读书时,季琦曾经拼命读了一些哲学宗教类书籍,试图去琢磨点人类活着的终极目的这一类深入的问题。对于一个机器人专业的工科研究生来说,这个问题显得有些突兀。
这种人生的突兀感一直延续了下来。他的人生轨迹与常人眼中的正常模式都一再交错:学机器人专业的毕业干起销售、做旅行网站却以订房为主、做互联网结果经营起酒店、公司终于在美国上市时立刻又退出自己冒风险重新创业。
季琦的这一系列“折腾”,与其说是创业激情在诱惑他,倒不如说他一直在试图努力把握自己的命运。
季琦曾经以美国“创业狂人”吉姆•克拉克自比,不过他也曾说过:“对我来说,到汉庭,我要画上个感叹号,把它作为我这一惹事业和人生的高峰和顶点,把我的创造力通过这个感叹号刹住。”
从携程开始的传奇
讲起携程的故事时,季琦的口气显得有些轻描淡写:“那是凭着一份能够讲得通的商业计划书,就可以融到钱的年代。”
不过IDG敢拿出真金白银给这个团队,并不只是因为一个美丽的计划书,“携程四剑客”这个团队的经历让风投有了坚持下去的底气——季琦有技术背景,办携程时就已经创办了协成公司,还被评比为上海市高科技企业;梁建章是Oracle公司的骨干,懂管理;沈南鹏是德意志银行高管,精通财务;范敏干脆就是一个国有酒店老总,对旅行和酒店更是驾轻就熟。
这是一个堪称“梦幻团队”的搭配,而且他们模拟的美国样板公司Expedia也已经是成功榜样。不过在互联网刚刚起步的中国,大部分人还是看不懂携程的模式。
季琦和他的伙伴们琢磨过代理门票。一个经典的段子是他们争取到了上海龙华寺新年敲钟门票的网上分销权,遗憾的是没有谁能理解他们到底在干什么,票没卖出去,公司员工新年夜顶着寒风去街上卖票,还差点被当成票贩子抓起来。
他们试过在网上卖旅行团、机票,都没能成功,Expedia能成功也是因为美国各项配套都已经很完善,互联网作为一个打通各项元素之间障碍的工具,很快就能发挥作用,而在中国,各项工作才刚刚开始。
不过柳暗花明又一村,携程很快就在订房市场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同一时期,进入这个领域的公司还有很多家,以至投资人都会多投几家做对冲求安稳。
作为总裁,季琦考虑进入这个行业,除了之前的探索没有带来回报之外,他还受到了中旅银建副总经理龙远照的影响。龙在一次研讨会发言指出,网络对传统旅行社还是有影响的,首先受到冲击的是订房和订票业务。这两项服务过去给旅行社带来了不少收入,可现在伴着信息流通的加快,这两块都没得做了。
看起来进入了一个能充分发挥网络优势的领域,可携程又是一个跟随者,在唯快不破的市场里,季琦充分利用了互联网企业融资上的优势,很快以高溢价收购了当时最大的订房公司现代运通。
能够熬过互联网的第一次寒冬,在季琦看来和他们团队务实的风格关系紧密。他说:“我们几个创始人,一直坚信做企业肯定要赚钱,光靠点击率和风险投资的钱来维持企业不靠谱。这也是我们公司从一开始就拼命寻求盈利模式的原因。在碰上互联网泡沫破灭的时分,我们误打误撞的正好是“鼠标加水泥”(互联网——订房中央)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