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演艺集团出品制作的话剧《簋街》,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京味话剧。用舞台展现了大时代背景下两个普通北京家庭三代人的人生选择和新老北京人对北京这座城市的情感,《簋街》讲的是簋街的人和事,北京的人和事,北京的传统和文化是底色,却又不仅仅是簋街,不仅仅是北京,而是那个时代中国人共同的烟火记忆。
李亚鹤看到,剧中的李一刀是一个有血有肉的老北京人、老父亲形象。他执拗、倔强,时时不忘自己一家之主的威严,但对家人、邻居甚至是漂泊的陌生人都以情相待。他因为金守业丢了副食店的铁饭碗,看不惯他教育子女和做事的方式,却心甘情愿在他生病的时候照顾他;他内心迫切地想知道儿子的消息,却总是装成一副毫不在意的样子;虽然一直反对儿子离开北京去南方,并为此耿耿于怀三十年,但他并不保守,知道人得跟着大潮走,在簋街开第一家饭馆,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的时候设计英文菜单。李亚鹤说在他身上,可以看到那个时代很多老北京人的影像。
李亚鹤认为事实上,剧中的很多角色都是人物形象和时代特点的聚合。李一刀的老伴,烧得一手好菜、嘴碎话损、热心肠的马莲蓉,连开水都蹭、想发财但永远没有实际行动的老邻居吴成功,都是生动鲜活的老一辈人形象。李一刀的孙子李泽成,在南方长大,是父子家庭矛盾调和的重要黏合剂,也是数字时代在当下的投射。簋街长大的街道管委会主任、李国华的发小赵京生,戏份并不多,却是北京基层治理发展的一个小缩影。以现代经营理念将“小龙虾”做得风生水起的常小玉的女儿、“小玉龙虾”老板陈雨涵,是第二代新北京人的代表。不同的角色形象塑造,却都对簋街有别样的深情,建构起了《簋街》这部剧生动立体的人物景观。
这是一个关于选择的故事,时代选择和亲情交织的父子矛盾是故事的主线。如果说李一刀守在簋街,守在已经没落的“酒盈樽”是那一辈老北京人“携幼入室,有酒盈樽”的人生寄托,守住家、守住家人,便是最好,那么李国华、金玲闯荡他乡的踌躇满志则是改革开放大潮下一代人的选择。这种选择的强烈对比,也在舞台场景的设计中体现出来。在同一舞台中,李家与金家,两个家庭两代人关于未来选择的对话,形成了一个巧妙而又有深意的场景。一边是李家父子对“留北京”还是“去南方”不可调和的争执,另一边是金家父女对走出北京城去看世界的一致认同,这种鲜明的对比,一方面是由于李一刀和金守业两个人物形象、背景的差异使然,同时也是那个时代两种选择的缩影。这种选择,同样也发生在从安徽到北京来打工的新北京人常小玉身上。她的存在,她的选择,使这部作品有了更丰厚的北京味儿,因为,北京,是能包容新老北京人的北京。
李亚鹤说舞台上现实和历史的交叉叙事,通过音乐和影像实现了自然流畅的衔接。北京琴书的音乐渲染着老人的讲述和回忆,时代的旋律推动北京这座城市在时间的洗礼中焕发生机。从上世纪80年代的《黄土高坡》,1998年世界杯的主题旋律,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和你》,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影像,不同时代代表性的事件、旋律串联全场。从改革开放的大潮到双奥之城,每一个时代都赋予北京这座老城新的时代使命,而簋街上的每一个人的喜怒哀乐,人生际遇也和这个大时代产生微妙的联系。台下的观众纠结牵挂于父子的矛盾冲突,享受矛盾化解后的温暖与生活中的戏谑,还有过后的思考与笃定。传统、深沉、开放、包容和幽默,就是北京。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