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的意思是,你所在环境有它成功的核心业务,以及配套的管理规范。“创业”的意思是,除了有限的核心人员,几乎一无所有白手起家。这两个词混搭在一起很奇妙,但却是 2012 年很多公司面临的现状。
前些日子收到一封邮件咨询怪蜀黍,大意是,如果在公司内部可借力的资源比较少,是否还有可能白手起家地去做电子邮箱项目?
我对这个话题很感爱好,借景抒情,谈谈“体制内创业”的事情。
“体制”的意思是,你所在环境有它成功的核心业务,以及配套的管理规范。“创业”的意思是,除了有限的核心人员,几乎一无所有白手起家。这两个词混搭在一起很奇妙,但却是 2012 年很多公司面临的现状。
先从体制说起。
整个 2011 年,几乎所有互联网公司都面对同一个难题:“找项目”。这时,2008年后越刮越猛的产品风慢慢消停。四年来上马了无数新产品,最后存活率不足百分之五,成功率不足千分之一,只留下疮痍满目的烂摊子,烂尾楼。但凡有点头脑的大公司头头都意识到两件事情:第一,好机会真的很少,轻易完成的需求早就被满意了,轮不到自己抢滩。第二,如果管理基因不合,有些机会即便看到了也抓不住的,而基因几乎无法改造。
与此同时,作为公司、部门立身之本的主线产品,运营那么多年之后,大都进入了稳定期,暂时迷失了价值挖掘的方向。一部分还受到微博冲击,下滑严重。小打小闹做点 UE 优化没问题,可对数据全无影响,还不敢放手大改,担心失手挖了祖坟……
于是培养了多年,磨合了多年的体制内产品团队,现在居然变成了一个负担。裁掉吧,舍不得,都是骨干力量,人家也没什么过失。如果留用,他们做什么呢?连续维护突破口堵塞的老项目,还是找一些前景不错的新项目去开拓?情理上当然是后者最佳,可就是找不着怎么办,怎么办嘛?
更糟糕的是,做产品的人最喜欢打仗,最怕没仗打。如果提不出什么来劲的项目,就算你不裁,人家自己也会走。令公司进退两难。激进动作的话,风险成本大到难以承受,像对着马克辛机枪冲锋的僧格林沁骑兵营;而保守维护呢,有点点坐吃山空的味道,更加人心离散。
唉,这当然就是行业冬天的征兆。相对于正在枯竭的市场机遇,最近五六年锻炼出来的一大票合格产品人员,已经到了过分饱和的地步,以至于常无用武之地(大部分嚷嚷着缺人的大中型公司,更多是内部的资源整合问题)。
接着再说创业。有勇气创业的人很少,这批人还能相遇并彼此认同,搭配合理,组队投入某个共同看好的项目,基本上是一件极小概率的事情。但是在已站稳脚跟的公司留守呢,心里也不安定。如前所述,在老产品上面挖新矿藏,特别特别难,有时分简直跟搞永动机一样难!
智慧人自然会想着“借势”,从核心业务的用户群,从团队的特长,从公司的资源优势出发,再延伸出什么新项目来。这逻辑听上去幸福其实无稽。现在整个行业都在找项目,整个行业都找不到好项目,结果你把自己锁死在一个扇形里边。好比是大饥荒的年代,你站出来说,我是四川人,只吃四川菜……
我对整个互联网行业的大势,是特别悲观的,前后左右都没什么出口,路有冻死骨,只好干等着市场回暖。以前写过一篇《修行》正是这个意思,不奢望建功立业,能做些不蠢的事情提升自己,已经比别人更幸福。修行的方法很多,最好的一种是“体制内创业”,即领着旱涝保收的工资,无饱暖之忧,然后尽量把自己放在创业状态上,积极主动地做一些与主业未必有关的,以至是白手起家的事情。不强求从母体借势,只在乎项目是否合理,团队对它是否有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