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头生意郎,挑担走四方”。历史上的桥头地少人多,手工业发达,素有经商传统。
改革开放初期,桥头镇的叶氏兄弟在苏州弹棉花时,偶然从一家工厂的垃圾堆里捡到了一袋被丢弃的钮扣,带回镇上摆起钮扣摊,居然赚了好几百元钱。于是在叶家兄弟的引领下,很多人纷纷效仿,一下子就把桥头的钮扣生意做成了气候.
第二年,镇上卖钮扣的摊子发展到一百多家。到了1983年,农夫自发摆摊把生意做得红红火火的场景深深启发了当时的永嘉县政府,县政府因势利导,批准建立了中国大地上第一个小商品批发市场——桥头钮扣专业市场,成为全国著名的钮扣交易中央。香港《文汇报》称之为“东方第一大钮扣市场”,《半月谈》杂志称其为“东方的布鲁赛尔”(比利时首都布鲁赛尔为国家宝石中央)。
到1993年,整个市场发展到1030个摊位,从业人员达1200多人,每天成交额达22万元。全国各地的商客蜂拥而至,当时的中心领导人赵紫阳、万里、田纪云、陈慕华、郝建秀、谷牧、廖汉生、宋平、费孝通、安子文、李雪峰等同志相继来桥头钮扣市场观察。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社会学家费孝通为桥头镇作了“百工之乡,千品万象”的题词,1997年费老又给刚落成的新钮扣市场题词,至今,由费老题写的“中国桥头钮扣城”七个大字依然矗立在钮扣市场的屋顶上熠熠生辉。
桥头的钮扣产业,初期以有机玻璃钮扣、塑料电镀钮扣贩销为主,逐步转变为创办家庭钮扣厂,消费营销有机玻璃钮扣、塑料电镀钮扣。1998年,桥头出现了品种款式新颖、具有耐烫不褪色等长处的不饱和树脂钮扣的消费厂家,并飞快发展成上规模的钮扣企业。这些企业加大了技改投入,大量引进意大利先进制扣装备。从此,钮扣消费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都有了较大的提高,现在桥头钮扣的品种和花样齐全,应有尽有。钮扣产量、产量、产值每年以二成的速度增长。据统计,到2004年底桥头镇钮扣企业已达560家,钮扣年产值超500万的企业有290家,其中500-1000万的有12家,超1000万以上的有17家。从业人数达8535人,年产量为11.85万吨,年产值达13.84亿元,直接出口额1.5亿元,占全镇工业总产值33%。
桥头钮扣人最初以手提肩扛到外地贩销为主,接着逐步发展成以自己消费为主,走以桥头钮扣市场为发货中央、以桥头人在全国各大城市开店、承租商场柜台为零售主战场的经营模式,使桥头钮扣的产销量在全国占有垄断地位。近年来,桥头的钮扣近50%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由于电子商务的出现和发展,营销方式不断变革和创新,好多企业转向网上销售、电话订货,大大提高了效率。如今40%的业务是通过网上销售、电话订货完成的。
桥头镇以钮扣起家,因钮扣扬名,因钮扣产业群的崛起与发展推动了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并成为民营企业的摇篮、“小商品大市场”的样板和温州模式的典范;被誉为“东方的布鲁赛尔”和“东方第一大钮扣市场”;并被省政府战略定位为面向国际的中国钮扣、拉链制作中央;2002年12月30日,中国五金制品协会授予桥头镇“中国钮扣之都”的桂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