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乡村发展模式要立足资源要素做选择
2023-08-17 19:55  浏览:905  搜索引擎搜索“手机晒展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手机晒展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乡村振兴健康有序进行,科学把握各地差异和特点。不搞一刀切,不搞统一模式,不搞层层加码,杜绝“形象工程”……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指引。

乡村的振兴和发展模式要因地制宜、量体裁衣、精准施策。要立足不同的地理位置、资源条件、产业特色等,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产业项目和发展模式,不能搞“一刀切”,不追求一步到位,应采取差异性、过渡性的安排。

根据地区间资源禀赋要素的差异性,不同区域的乡村发展具备多样化选择,由此可对乡村进行分类定位并分析不同的发展路径模式。

部分乡村具备较强的经营潜力。这类乡村拥有各种资源禀赋,有可挖掘价值,如拥有特殊区位地理景观、独特物产与人文风俗、特色生产生活方式等自然和社会文化资源要素,或者拥有大宗农用土地、林地果木资源、集体建设用地、生态旅游片区开发、碳汇以及农户闲置住宅等可市场化的资源产品,具有产业化、市场化的发展空间。

此类乡村的发展路径,首要是充分利用好当地的资源要素,在当地政府完成顶层设计和综合规划的基础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市场能办的要交给市场,社会能办的要交给社会,让农民发挥创造财富的活力。

对于有大宗集体建设用地的乡村,适宜发展规模化的产业园区,或者重点发展种养业,探索引入龙头企业、政府辅导产业链发展等方式拓展相关业态,实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

位于城市周边、旅游环线、有特色文化资源的乡村,适合发展乡村旅游业、服务业或者农文旅融合模式,主打城市 “周边游”“周末游”或者“非遗游”“特色游”“文化游”等。

部分乡村欠缺发展要素。这类乡村在当下不具备明显的区位、资源等优势,吸引外来市场化投入的可能性较低。其中部分乡村曾是深度贫困村,处于资源匮乏、交通不便的边远山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任务依然很重。比如西北地区有的乡村常年干旱缺水,西南地区有的乡村则地处高山峡谷,地理阻隔、交通不便等,造成发展困难。一些乡村随着年轻人外出务工,逐渐成为空心村。

对于此类乡村,不应急于求成地大力发展产业或者项目,目前更适合提升改造使之更为宜居,让生活在这里的群众生产生活有保障、有尊严、有幸福感。在提升乡村宜居性的同时,逐渐探索新的发展机会与空间,比如有的地方通过连片发展模式,以先发展起来的乡村带动周边乡村共同发展,在协调、共享资源的前提下,原本资源禀赋有限的乡村也可以走上发展快车道。

此类乡村中也有因地制宜创新发展的例子。如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有62%的人口是“直过民族”,虽然“一步跨千年”,但其发展依然面临民族习俗、思想观念和区位地理等因素的制约。当地通过发展适合本地特色的草果产业,打造出新的产业路径和产品品牌;通过提升农民劳动技能水平、打造劳务品牌、推动就业创业,打造出“集体经济劳务合作社+群众”为主体的以工代赈新模式,实现了人居环境改善、村集体经济壮大、群众增收。

总之,乡村的发展振兴,必须立足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产业空间,做好整体规划,确定“分类菜单”“按需点菜”“一村一品”,要有差异化、特色化,避免照搬照抄、同质竞争。发展乡土特色产业,也不能仅拘泥于农业,把发展传统农业作为唯一路径,还要更新理念,搭建融合各产业发展的平台,打造串联一二三产业的现代农产品供给体系。

乡村的发展振兴,还需要多举措推动产业提质增效,挖掘特色产业潜力,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增加工资性收入与经营性收入;需要通过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盘活农村“沉睡”的资源,增加财产性收入;还需要密切农业市场主体和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充分享受全产业链增值收益。 (本刊编辑部)

来 源:《中国乡村振兴》2023年第14期

总监制:姚卜成

监 制:韩世雄

编 辑:张琼文




发布人:5bb7****    IP:117.173.23.***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