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大校友白明新
白明新(1914—1964年),又名白克,曾用笔名方迪,广西桂林人。据《厦大校史资料》第6辑《学生毕业生名录》(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06页,白明新为厦大教育学院1931年本科生,白明新的同院同级学友有42人,其中包括后来成为名教授、名书法家的虞德元(虞愚)。1935年,白明新毕业于厦大教育系,虞德元(虞愚)则毕业于厦大教育心理学系。白明新在厦大就学期间,开始活跃于厦门文学界。1933年12月15日厦门《鹭华》创刊号出版,白明新以方迪之名列为鹭华社社员,并在《鹭华》1至4期发表《会议》《番客话》《前卫》《跳》《打石匠的毕业生》《厦门歌》等作品。厦门鹭华社及其《鹭华》曾引起鲁迅的关注。1933年12月25日,厦门青年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厦门青年作品选集》收有白明新以方迪的笔名发表的小说《坑》和诗歌《平和的风》。谢冰莹在《厦门青年作品选集·序》里特地提到《坑》是她最喜爱的作品之一。
图一,白克陪同陈仪视察台湾电影摄制场
(来源:汪毅夫提供)
台湾光复初期,白明新到台湾,以白克之名活跃于台湾影艺界,曾任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宣传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电影摄制场场长(图一)。1947年3月17日,白崇禧率“宣慰团”到台“宣慰”。白明新一路随行,拍摄了白崇禧在台“宣慰”的纪录片(图二)。
1964年,才华横溢的厦大校友白明新在台湾受到“白色恐怖”的迫害,被判处死刑,成为“政治受难人”。
图二,《白部长莅台特辑》片头
(来源:汪毅夫提供)
作者简介
汪毅夫先生,1950年3月出生,台湾台南人,历任上山下乡人员、邮递员、学员、教员、研究员、公务员和退休人员。学术著作有《闽台区域社会研究》等18部,300余万字。
主播介绍
高琦,资深媒体人,“京彩台湾”新媒体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广天下文化发展中心副主任,朝阳民革青委会副主任。录制有中宣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十四五规划》等多部有声作品;朗诵代表作品《脊梁》《等待天明》由央视、新华社等媒体发布并成为网络热搜;纪录片作品有《新丝路密码》《刘亚楼》《织梦年代》等。
栏目介绍
汪毅夫先生著作《顾盼两岸》,收录了作者自2019年元月起“在手机上用手写输入法写作”并陆续发表在中评社、中评网上的286篇文章。
对于“两岸关系已无联结点”的悲观论调,作者认为,“我写的学术段子(文史笔记)两岸都有读者关注,我讲的两岸故事两岸都有热心受众,这不就是一个联结点吗?每念及此,老旧的手表又上了一回发条。”正如作者所言,退休之人该放下的全放下了,惟此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应该是吾人一生的志业,不放下,也放不下呀!
《顾盼两岸》有声版上线之际,正值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之时,也是京彩台湾继《话说两岸》之后,再次为广大读者提供“生动鲜活”的新媒体“选修”内容。
让我们通过《顾盼两岸》的字里行间,感悟海峡两岸方方面面的联结点,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在“推动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征程上,凝心聚力促发展,驰而不息抓落实,立足岗位作贡献,努力创造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
感谢
汪毅夫先生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中广天下(北京)文化发展中心
北京单田芳艺术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对本专栏的大力支持
-THE END-
京彩台湾
微信号:bjstb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