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国家儿童肿瘤监测中心编制的《国家儿童肿瘤监测年报(2022)》发布。《年报》显示,2019—2020年全国新发肿瘤患儿中,排名前三位的癌种分别为白血病(32.89%)、中枢神经系统肿瘤(15.18%)和淋巴瘤(9.71%);在新发肿瘤患儿各年龄组占比中,最高的是1~4岁组(30.59%)。
《年报》共收录2019—2020年全国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376个儿童肿瘤监测点的登记资料,监测对象为0~19周岁的肿瘤出院患儿,纳入分析的疾病范围包括原发儿童恶性肿瘤、中枢神经系统和生殖系统的良性肿瘤以及动态未定或未知的肿瘤。
结果显示,全国肿瘤患儿本省就医的出院人次占比75.08%,相较于2017—2018年的66.22%有显著提升,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儿童肿瘤相关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的提升。全国肿瘤患儿次均住院费用(中位数)为6701.95元。高于全国中位数水平的地区为东北地区(8732.51元)和中南地区(8404.20元),低于全国中位数水平的地区为西北地区(4564.61元)、西南地区(5692.81元)、华东地区(6341.73元)和华北地区(6622.90元)。
《年报》以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0~19岁人口构成作为标准人口结构,使用分层等比例推算法,对我国儿童肿瘤发病率进行估算。结果显示,我国2019—2020年儿童肿瘤平均发病率为125.72/100万。男孩发病率排名前三位的癌种依次为白血病(41.85/100万)、中枢神经系统肿瘤(19.84/100万)、淋巴瘤(15.43/100万)。女孩发病率排名前三位的癌种依次为白血病(33.65/100万)、中枢神经系统肿瘤(17.37/100万)、恶性上皮肿瘤和黑色素瘤(17.02/100万)。
截至2023年3月,国家儿童肿瘤监测中心已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立841个儿童肿瘤监测点,实际监测到儿童肿瘤及血液病患儿约130万名。国家儿童肿瘤监测年报每两年发布一期。
专家解析:
久久为功 推进儿童重大疾病防治
我国已先后制定实施3个周期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最新纲要在儿童与健康领域里,提出12项主要目标及对应的相关策略措施,其中就包括儿童常见疾病和恶性肿瘤等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疾病得到有效防治。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副司长邢若齐表示,2018年以来,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有关部门围绕儿童白血病等儿童血液病、恶性肿瘤开展救治保障专项工作,指导各地加强定点医院、诊疗协作组建设,组建专家委员会,加强技术指导,组织制修订相关诊疗指南,并持续培训推广,协调有关部门完善医疗保障政策,相关疾病的治疗效果、保障水平有了显著提升。
2019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批复同意由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北京儿童医院设置国家儿童肿瘤监测中心,建立国家儿童肿瘤监测体系,以加强对血液病、恶性肿瘤患儿的全程登记管理。
“下一步,国家将持续深入推进儿童血液病、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的救治和保障制度建设,各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有关医疗机构也要加强儿科医疗服务体系建设。”邢若齐说。
2021年,多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扩大儿童血液病恶性肿瘤救治管理病种范围的通知》,累计将22个病种纳入儿童血液病、恶性肿瘤救治管理病种范围。为解决肿瘤患儿看病挂号难、诊疗不连续、费用负担重等问题,国家卫生健康委不断推进肿瘤患儿集中救治和全程管理,截至目前,儿童血液病定点医院已达140家,儿童实体肿瘤诊疗协作组已达105个。
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国家儿童肿瘤监测中心主任、北京儿童医院院长倪鑫介绍,《年报》新增监测范围内新发肿瘤患儿流行特征和儿童肿瘤发病率估算结果两个统计维度,更具代表性、更为全面地展示出我国肿瘤患儿的住院特征和流行分布,有助于提高临床医师对儿童肿瘤的识别和诊断意识,缩短儿童肿瘤的诊断周期。就目前而言,多学科诊疗是促进儿童肿瘤早诊早治的最优手段,以一站式诊疗服务,实现“医生围着患者转”,而不是“患者围着医生转”。
倪鑫表示,国家儿童肿瘤监测中心将进一步扩大监测范围,实现儿童肿瘤诊疗机构全覆盖,提供更详细的流行病学信息;建立幸存者队列,提供幸存者预后的多维度信息,促进监测体系的完善。
文:健康报记者 赵星月
编辑、校对:于梦非
审核:徐秉楠 王乐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