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分享
中国化管理的“太和之道”
2014-07-11 12:00  浏览:229492  搜索引擎搜索“手机晒展网”
温馨提示:为防找不到此信息,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手机晒展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和”这个概念产生于音乐,太和之道也是中国的文化精髓之一,中国化管理的最高境界是太和,但真正的太和很难达到,我们的管理永远是向太和的境界不断靠近。企业家在实践太和管理之道时肯定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和”这个概念产生于音乐,古代统称为乐。乐在今天是艺术的一个门类,“和”是天地之间的大美,人们由音乐之和推行到人人间,由此悟出了管理邦国之道,国有强弱,邦有大小,如果能扶弱抑强利益共赢,在各邦国之间找到一个大家都能接受并循行的规则,那么天下就太平,邦国就和谐,好比众多乐器奏出了和声。古人先贤把这种寻觅和谐的努力称为“致中和”。遵循着这条致中和的道路方向,先人们又将“和”的理念推行到教化人心。大干世界滚滚红尘,为名为利争夺不休,人心唯危,这是令历代管理者最头痛的顽症。受到音乐的启发,如果能在众人之间找到一条治心之路,让大家在这里完成和谐,那人心和谐的意义就超过了管理邦国的“致中和”,那就出现了最高的“和”,最高的“和”就是要达到天与人,人与地及人与人的和谐,也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这就是太和的概念。执政与管理是相同的,管理企业的最高境界也是太和,中国化管理的本质就是和谐管理之道。我们今天的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其实就是太和管理哲学的实践。构建和谐社会也是要使企业,员工、社会及自然达到和谐统一。

  中国化管理的最高境界是太和,但真正的太和很难达到,我们的管理永远是向太和的境界不断靠近。企业家在实践太和管理之道时肯定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企业肯定要与势与政和。

  势是指企业全局发展和运动的趋向以及由这个趋向所产生的影响力。也就是所谓的形势。管理者此时要认清形势、顺应形势,肯定要趁势而上,作为一名管理者,基本功之一便是这种审度的能力。政,就是国家的政令和法规,企业肯定要守法经营,这是企业“和”的根本。中外成功企业无不是与势与政和的典范。联想,海尔及华为等一批成功的企业无不是顺势而为而成功的。

  第二、企业管理肯定与人和。

  中国化管理中人际关系的管理很重要。“与人和”是和谐管理目标的聚焦点。与人和包括员工与员工,企业管理者与员工,企业与企业有关的人的和谐。管理者应当动用自己全部的知识和能量来致力于“人和”工程。这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企业发展肯定要与社会的价值取向相吻合。

  中国化的管理的价值取向是义利统一的和为贵,是一个复合的价值系统。在中国化管理中特别讲究道,也就是特别追求“正合”。有时因为管理行为偏离了道义,企业盈利不“取之有道”,企业也没有生命力。履行责任,坚守道义,树立准确的价值观,是企业最主要的核心竞争力。三鹿就是没有与社会的价值取向相吻合,结果因为三聚氰胺事件倒闭而破产。

  第四、企业发展肯定要与自然和。

  中国化管理讲求以人为本,因地制宜,企业肯定要从客观规律出发,努力完成企业、员工与自然的和谐,真正使企业按科学的发展观来发展。

  这样企业才能基业长青。违反客观规律,破坏与自然的和谐必定会受到自然的惩罚。云南铬矿污染就是一个典型案例,与大自然不和谐企业不可能持续发展。

  第五、企业家不仅要与人和还要与己和。

  如果企业家与人和是外功,那么企业家还必须要内明。内明就是企业家要与己和。与己和对于企业家很重要。作为一名管理者,虽然事业上很成功,但自己往往感到心累,这便是“内明”不足的征兆。历史上和当今社会中不乏“外功”显赫者,但真正在成功的巅峰上又能享受“内明”者却不多。诸葛亮治蜀颇有成效,是一代名家大家,但自己的状况呢,是“夙兴夜寐,所啖之食日不过数升”、“夙夜忧虑恐托付不效”。终于“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这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可嘉可敬,但个人的命运却染上了浓重的悲剧色彩,我们身边也不乏因为不内明而得抑郁症的企业家。所以与己和无论对于企业和企业家本人来说都很重要

1/212下一页尾页
    IP:113.118.50.***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