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我们即将告别2022
这一年
有很多老师的话语
在耳畔响起
有很多老师的闪光瞬间
令我们动容
这些老师的10句话
温暖了整个2022年
“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促使每一个人能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今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说道:放眼人类历史,每一个取得重大突破的杰出人才,一定有一个共同的特质,就是强烈的、突出的、痴迷的、恒久的爱好。
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拿世界冠军,或者成为某个行业里最突出的精英。但是他有爱好、有坚持,能够妥善安排自己的生活,他对成功和失败同样达观,这是我们最乐于见到的非常美好的个性品质。
“疫情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要有积极的心态”
一张桌子、一台电脑、 一部手机、一副耳机,这是上海一初中数学老师郑宸今年4月在方舱医院给学生上网课的装备。
在方舱的每一天他都很忙碌, 他想用行动告诉学生,“疫情并不可怕, 重要的是要有积极的心态”。
“我想通过这种传统又温暖的方式,教会孩子们为人处世的方法,也跟孩子们一起成长”
当上校长的604天,武汉市汉阳区楚才小学的韦莉共收到1600多封学生来信,她手写回信700多封,累计10万余字。
2020年8月韦莉当上楚才小学校长,此前她做了17年的语文老师。当上校长后没有时间再带班教学,韦莉决定换个方式与孩子们保持亲近——设“校长信箱”、约“校长午餐”。
每周五,她会从来信的学生中邀请15人共进午餐,谈心聊天,学生们纷纷抢着和她“约饭”。
“见字如面,小学生正是学习用笔写字的黄金时段,我想通过这种传统又温暖的方式,教会孩子们为人处世的方法,也跟孩子们一起成长”。
“高考了,老师最后再背你一次……”
浙江衢州常山县学生周梦婷 从小患脊髓性肌萎缩症,初中时完全丧失行走能力,只能依靠电动轮椅移动。
今年高考首日, 班主任潘立耀老师背她走进考场。潘老师说:“平时是同学们背她,今天因为是高考,我就为他们做好服务。梦婷同学的存在,让我们这个班级更像一个家庭”。
“因为我自己的一技之长,让更多的老师、学生受益”
唐守平是江苏省沭阳高级中学一名退休物理教师,曾从事19年初中物理教学。今年暑期,他的科普视频悄然走红。
没有复杂的拍摄器材和剪辑软件, 一副老花镜、一部智能手机就是年过六旬的唐守平链接起互联网的全部硬件载体。
唐守平表示, 自己虽然退休了还是想让更多学生、家长、网友对科学产生兴趣。
△李金林老人了解学生情况
“知识可能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我会坚持做下去,‘贫困生班主任’的工作不能停止”
江苏苏州退休教师李金林在 退休前,每个月都要从工资里省下一笔钱送到贫困学生手中。退休后,李金林主动承担起周边地区贫困学生的帮扶结对工作。
数年来,他坚持骑着自行车去家访,骑行里程累计超过1万公里,需要帮助的学生信息密密麻麻写满了十几本册子。
牵线结对的事做得多了,大家也就知道了,渐渐地都开始称呼他为“贫困生班主任”。
“以特别的方式留住每位少年阳光可爱的一面”
湖南长沙岳麓区某实验小学的美术老师胡巧萍,利用工作之余, 给所教的194位学生绘制了卡通人物肖像作为毕业的礼物。
胡老师说,与同学们相处6年很舍不得他们,想以特别的方式留住每位少年阳光可爱的一面。
“找一个山村,做一个书屋,给孩子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河南信阳高家寨村,中学老师高宏远用近3年时间,将废弃的土房改造成24小时不关门的乡村书屋。
书屋目前有近3000本书,供学生们免费借阅,这些书大部分是老师和陌生人捐赠的。
高宏远说,建乡村书屋是自己的梦想,“给孩子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2022年3月7日,袁辉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始县高坪镇望坪初中为学生上诗词鉴赏课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从中感受到存在的价值和生命的乐趣,我心满意足”
“拐杖老师”谭定才坚守偏远山区代课20余年,意外从屋顶摔落、下肢瘫痪。但在出院后,他依然拄着拐杖,回到教学点继续代课。
10年前,一位年轻人正是看到了谭定才的故事受到了鼓舞,远道而来的。这位年轻人叫袁辉,那一年他24岁。
10年时间,有不少学生走出大山进入一流大学求学,学生们说从与袁辉相处的经历中受益匪浅,刚开始充满怀疑的谭定才老师也衷心赏识和佩服眼前这位年轻人。
而袁辉作为一名支教志愿者,并不能像普通教师一样每月领到工资,只是偶尔能收到些补助与奖金。
10年来,袁辉有不少机会离开大山,或者成为一名有正式编制的老师,但他都拒绝了。他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从中感受到存在的价值和生命的乐趣,我心满意足”。
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张桂梅(中)。新华社记者 陈欣波 摄
“即便暂时迷茫,也要努力发光”
新的一年要来了,张桂梅老师受邀,为某栏目写了一封信。信中,张桂梅老师分享了自己人生旅程中的故事:曾经在寒冷中,她感受到了别人给予的温暖,她铭记一生,并努力想把它传递下去。
2023,她寄语大家:即便暂时迷茫,也要努力发光。
本文综合自 | 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新闻、中国教育报等
责任编辑 | 杜润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