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企业家面临两个舆论场
除了商业环境和政治环境,企业家还面对着一个舆论环境,它可以分为两个并不完全重叠的舆论场。一个是党报党刊、国营的电台电视台、网络媒体等传统媒体自上而下主动释放信息而形成的媒体舆论场;一个是博客、论坛、微博、SNS等新媒体着力营造的网民舆论场。在媒体舆论场中,利润增长、业务拓展、合作达成等有关企业家和企业的重大利好消息占据统治地位;在网民舆论场中,假冒伪劣、偷税漏税、收入差距等负面话题更为网民认可。两个舆论场相互作用,共同生成舆论信息。
二、舆论从五个方面关注企业家
(1)中国企业家壮大民族品牌,引发舆论共振
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大背景下,民族品牌竞争力一直备受重视。2010年,有关民族品牌竞争力的事件多次将企业家推向舆论前台。吉利收购沃尔沃、优酷网上市、当当网上市三大事件共同将中国民族品牌再度推向了全球舞台,三家民族企业特别吸引舆论眼球,三位企业家也堪称舆论明星。而天府可乐在与百事的拉锯战中首轮告赢,配方与商标之争也引发了舆论对民族品牌的关注,且舆论对品牌竞争力往更纵深处剖析,对企业家提出更高要求。在这四个有关民族品牌的事件中,每个企业家都回顾过去、解剖现在、展望未来,讲述企业的成长过程。在网络媒体对四个事件的大量报道与网民对民族品牌的集中关注下,国民归属感引发舆论共振,企业家领导下的民族品牌竞争力话题成为共同的舆论关注点。尤其是在吉利收购沃尔沃、天府可乐告赢百事两个事件中,有关抵挡外资品牌、给民族品牌提供技术支持和政策保障等话题成为舆论焦点,其关注点占比均在50%以上。
(2)企业名誉管理遭遇企业家诚信道德缺失
2009年,温家宝总理接受记者采访谈企业家责任时表示,“诚信和道德是现代社会应当解决的紧迫问题”。诚信是一个人乃至一家企业生活的根本,诚信的意义不仅在于一笔交易的成败赚赔,而在于它标志着一个企业的品质。作为企业一种无形资产,会牢牢地储蓄在广大的客户和消费者的心目中,成为企业运营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最有效的资本。在2010年的22个舆论事件中,触及企业家诚信道德的事件在不断上升。以唐骏“学历门”、陈发树“三黑门”为例,事件都存在着本人诚信问题,以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显现出中国企业家在诚信道德层面上存在的严重缺失。企业家的诚信道德并不仅仅局限在其个人层面,已经影响到企业的名誉。唐骏的假学历事件,对企业的名誉造成了严重影响,同时也把他的老东家陈发树在公众面前推到了尴尬的境地。有舆论表示:不论“学历门”事件的结果如何,由此引发的关于企业家诚信价值的社会大讨论,也成为评价企业家的重要标准。陈发树,“学历门、污染门、诈捐门”均触及个人诚信问题的层面,后有舆论认为:陈发树对于唐骏“学历门”的沉默是对“造假”行为的纵容,对紫金“污染门”的沉默,是对环保的漠视,那么,对于慈善“诈捐门”则是对企业责任的亵渎。
(3)同业竞争“争”过头,激发舆论动荡
如今,恶性竞争在商业环境里已司空见惯了,越来越多的恶性竞争手段出现在同一个行业之中,尤其是快速消费品、互联网、家电等竞争激烈的行业。2010年,发生了多起触及同行业恶性竞争的事件,蒙牛伊利战、燕京雪花啤酒战、腾讯奇虎“3Q”大战、当当与京东图书大战等事件接连不断发生。以腾讯奇虎“3Q”大战和当当京东图书价格大战为例,轻易发生恶性竞争的企业通常其企业文化过于激进,企业领导人频频挑起事端。两起事件触及的企业都属互联网行业,都是由企业家出面“口水仗”拉开事件的序幕,向对方进行攻击,置公众利益、公众舆论于不顾,最后由国家相关部门出面调解,使得事件告一段落。互联网上恶性竞争的手段不断推陈出新,各种过激的言行,无形中降低了企业公信力,损害企业名誉,使企业形象受到严重影响。
(4)管理层纷争问题和民企接班人问题牵动舆论神经
2010年,国美董事长黄光裕与经理人陈晓之间的控制权争夺战、华为的接班人风波都引起了舆论广泛热议。在两起有关企业权力纷争的事件中,舆论有不同的评价态度。
黄光裕比陈晓更能获得舆论支持。在国美控股权之争中,陈黄双方同为事件主角,但却遭遇反差极大的舆论评价。在网民力挺下,舆论呈一边倒态势,对黄光裕褒多贬少。在很大程度上,黄光裕的创业传奇在这些网民身上出现晕轮效应,强化了黄光裕的正面形象。由于被大量网民扣上了“乘人之危”和“背信弃义”的帽子,陈晓遭遇了占比达6成的负面评价,并被舆论视为职业经理人觊觎品牌老店利益的代表,其道德素质引发质疑。新浪网民称,“做企业家,要先学会做人,顺序的颠倒让陈晓沦为小人。黄光裕触犯的是经济规则,是个奸商;但陈晓违的是做人原则,考验的则是做人的道德底线,这可能会给很多职业经理人带来负面示范。”
任正非受华为接班人风波影响较小。在华为接班人风波中,企业创始人任正非再次被推向舆论前台,发酵多年的华为接班人,像一个火药筒,任何一根引线,都可能成为引爆点。因此,接班人风波的消息一出,各类媒体便疯狂转载,各种评价的声响也不绝于耳。专家认为,企业姓氏、企业的健康发展与企业家自身利益的保护是困扰任正非等第一代民企企业家权力移交的三个问题。
(5)企业家借慈善之举践行社会责任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此前提出,网络舆论早已将企业家的社会责任与企业家慈善捐款划上了等号。我国的慈善事业起步较晚,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差距甚远。近几年来,伴着党和政府对慈善事业的重视以及人民慈善意识的逐渐增强,慈善事业正在不断崛起。企业家作为慈善事业的中坚力量与领头雁,对慈善事业的发展有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今年,尤为引人关注的慈善事件被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列入本次报告22个热度事件当中,黄埔再生资源利用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光标“裸捐”、大连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向南京金陵大报恩寺的10亿元豪捐事件。两个事件均是个人的慈善行为,陈光标发布公开信,指出“如果在巨富中死去则是可耻的。所以“在他要离开这个世界时分,将不是捐出一半财富,而是向慈善机构捐出自己全部财产”,做出裸捐的承诺。大连万达董事长王建林以个人名义,向金陵大报恩寺捐赠10亿元,作为改造修缮费用。并表示“做一名慈善家是我的梦想,希望有更多的企业家能行动起来”。两起事件在媒体报道后,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虽然也引来部分舆论的质疑,但就事件本身而言,具有肯定的正面教育意义,凸显出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值得公众给予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