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手起家,56岁创业,7年做到18个亿。这个人,这个总是若有所思的人,已经思考了一辈子了。平时穿套青西装,远看或照片上看像个青年!其实六十老翁也。但精神倒是不像,这样子也令人称奇。沉默寡言。每个见过他的人都说他沉默寡言,一生如是,老来也没什么改变。
但是,这个人脑子转了一辈子,这就是他总若有所思的缘由。每天睡觉一醒来,眼晴一睁开,脑子的马达就转动起来。有一种人生性如此,倒不是别的什么重要原因。比如数学家陈景润就是这类人,所以他走路要遇到树上。
我们大家都叫邻居尹明善尹老叔,尹老叔57岁的时分发了财,62岁的时分发了大财,做摩托车成了中国的前50位富豪。在我看来,是上面两个特征使他成为“异”类的,不是记者们胡言乱语的那些。报纸上说“成功福星耀大路——记中国首富尹先生”,这不是说的尹老叔尹明善吗!昨天我在煤校门口碰见他,我招呼他:“尹叔,出去氨;他说,“哦,你下班了”;我应道“哦”。
回想仅仅在7年前的一天,他坐在一块破板凳上,说了一句众人捂嘴嘲笑的话。那天在他的车间兼办公室兼全部厂房的不足40平方米的重庆的郊外农村的这间屋里,他说:“我要造出全中国、全世界没有的发动机!”他的九名职工,一边在屋里捣腾那些零件,一边头也不抬地蒙着嘴嘲笑开来。有一个忍不住,笑出声来,还有一个假装要咳嗽,跑到门外笑去了。
说这话的不是那种年轻的热血沸腾的创业青年,而是个还差4年就“知天命”的半老宿翁。个子高,很瘦,是人们常比喻的那种“电杆”儿。就看他这副模样,也远离“福相”。
在“十亿人民九亿商”(民谚)的年月,尹老先生自然也在“钻研”此道。可经年累月东闯闯、西混混,春去秋来,十年又过,花发又添多许,没闯出个名堂。后来听说曾家做摩托车配件,也就是做些零件,卖给全国闻名的重庆嘉陵摩托车建设厂。这是个大型国有摩托车巨头。那些年,摩托车比导弹还俏。他就想去看看。
作坊分两间,一间大,像教室,墙壁上挂着帆布工作服。门口有个洗碗槽,槽台上放着块肥皂,地上一包洗衣粉,工人们在这里洗被机油污黑的手。机器不大,一字靠里壁排开,地上有个箩筐。尹老先生往箩筐里一看,一种弯曲的合金棍,尹老先生问挨着箩筐机器边坐的小女孩,估计有18岁,是附近乡下来的。“这是什么?”那女孩说,“是摩托车反光镜架。“尹老先生弯腰从箩筐里拿起一个来瞧,心理想了一下摩托车的样子,这不正是吗!
尹老先生以散步的姿态走出作坊。从此,脑里每天转动的是消费摩托车配件的事。去嘉陵厂消费资料处供应科问,对方说,“是的,嘉陵是主装,配件都从外面购进。”又去建设厂,但这厂军事化管理,连大门的门岗这一关都没过,就被吼了出来。他想装着厂内干部的样子,大步流星直接混进去,已进门走到喷水池处了,后面一声喊:“喂!那个高个子,找哪个?你给我出来。”他只好怏怏出来。在厂门外的一个经营部里瞎逛了半天。
这个疯癫癫的人,经过一段工夫的市场研究,也就是这里逛逛、那里问问,最终决定自己也开个作坊,也消费些刹车片啦、弹簧啦、轴承啦、轮胎钢圈钢丝啦等等,然后找个拖拉机拖到嘉陵厂,卖给他们。作坊的场地好办,就在家附近租间房子;工人好办,在街上贴张布告,人就像流水;师傅他找到了,是原来手表厂的一个工人,车、削、刨、洗、冲十八般机械加工工艺全会。他自己说,一看图纸,再复杂的东西也搞得出来。装备也落实好了,都是某个厂的旧机床,因为没什么业务,准备处理,只待他去交钱拉货。
他真是孤独。为了凑钱卖机器、租厂房、办执照、付工人工资,他闷闷不乐地活动着。他自己哪里有什么钱呢!56岁了,存折上只有3万元,这是他现有的全部积蓄。
他决定找亲戚“入股”!到了亲戚家,喝了一口茶他就开口了,亲戚听了半天后打断他的话说:“二叔啊!你曾经车过一颗螺丝吗?你明白摩托轮子是怎么转的吗?
他只好说不明白。这个疯癫癫的人发现亲戚处没门,又转找朋友。每天串门,跑到人家里,像做政治思想工作一样劝别人加入他的消费摩托车零件的计划。末了,他还把每个人带去曾家参观一番。
尹老先生苦苦想出的这一招起了关键性作用。经过数月,终于说动了9个朋友,每人出2万,他自己出2万,一共20万,搞个“股份制”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