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外派”群体是在一个特殊时期、内地干部受组织委派、在一个特殊环境工作的一批优秀人才。《外派》这本书的作者外派香港22年,先后担任数家中资金融机构的主要负责人,从事过银行、保险、信托及上市公司管理工作。本书用记述手法,真人真事描写叙述了作者在港工作的日日夜夜,真实袒露了作者对于一些人、一些事、一些情况的看法、判断及感受。
本书不仅是一本在港员工与外派干部携手合作共同创业的回忆录,也是一本对已逝去的“老外派”缅怀的追思录,更是一本激励新时期港澳外派工作人员的心灵鸡汤。
《外派》这个富有视觉冲击力的书名,一定会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对于有过在港澳地区外派工作经历的人更会读起来爱不释手,原因很简单,“外派”群体是在一个特殊时期、在一个特殊环境工作的一批优秀人才,党组织给予他们的特别称谓说明了他们工作的特殊性。他们从哪里来的,在工作岗位干了些什么,有哪些成绩,当然也会有不足,这都会吸引更多人的目光。《外派》不仅是一段内地干部在香港生活时光的点点滴滴和工作经历的断断续续叙述,而且是一代内地优秀人才舍家撇业、远离家乡老小、夫妻亲情,怀揣梦想、充满家国情怀、无私奉献于香港繁荣发展的记录。相信这段时间内地外派干部为香港所作的贡献将载入香港繁荣稳定发展史册。本书价值在于其不可复制性,值得有过这样经历的人反复阅读,引发深度思考,无穷回味;值得从事港澳问题研究的人士精心分析解读,探究规律性,寻找香港长期繁荣稳定发展新路径。确信外派干部在香港工作的这段历史会给我们党针对港澳过渡时期干部、干部使用和管理产生重要启示。
在海外经济机构中,派出干部经营管理我方资产,使其保值增值,维护资产安全,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一直是我党的既定方针政策,在尚未执政时就这样做了,执政后亦皆如此。通过海外市场锻炼磨砺,我们党培养了大量国际化人才,适应了改革开放以来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和两种人才的需要。实践证明,许多在港澳地区工作过的干部都相继在各自的工作岗位担任要职,取得了优异成绩;有的更成为行业的高管专家,在各自的领域都作出了突出贡献。香港的繁荣稳定有他们的一分功劳,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有他们的辛劳。我相信香港发展历史不会忘记他们,内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亦有他们的地位。
岁月如梭,光阴似箭,三十多年弹指一挥间。改革开放早期到港工作的外派干部有的年事已高,当时三十出头的年轻干部现已先后退出工作岗位了。当务之急是,对这一段历史能抢救性地记录下来、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改革开放早期,香港中资保险业仅次于外资,当地华资保险机构数量不少但影响有限,可见中资保险在香港地位不容小觑。在港英资有怡和、太古等四大行之说,汇丰、国泰、电讯等一直处于市场领导或控制地位,中资也有华润、招商、中银和中旅四大机构等。这些中资机构中从事高层管理的团队成员绝大多数是内地派出的干部。这些中资机构历史悠久,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存在了,当时就有“外派”干部的说法。新中国成立后,外派干部的做法一直延续下来。1997年7月香港回归祖国后,香港的外派干部数量大幅增加,管理方式也随之变化,更多都是考虑业务发展,香港员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及管理的方式方法与新时期的要求出现了某些欠缺……
此书作者关浣非先生是那一时期成百上千名港澳地区外派干部的优秀代表。他在《外派》一书中用记述手法,真人真事描写叙述了在港工作的日日夜夜,真实袒露了自己对于一些人、一些事、一些情况的看法、判断及感受。我觉得本书不仅是一本在港员工与外派干部携手合作共同创业的回忆录,也是一本对已逝去的“老外派”缅怀的追思录,更是一本激励新时期港澳外派工作人员的心灵鸡汤。望大家能多多垂注,花时间一读,或许能使自己产生某种内心深处思索——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在本书付梓之际,我们要向一直以来关心、帮助和支持外派干部工作和生活的各级领导和同志们表示敬意!向默默无闻地支持外派干部工作的亲属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国际金融论坛(IFF)副主席 周延礼
2018年2月于北京
作者简介:
关浣非,博士后,复旦大学专业学位校外导师。1989年1月外派香港,22年间先后任中国保险港澳管理处业务部副总经理、香港民安保险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交通银行香港分行副总经理兼贷审会主席、交通银行信托有限公司董事,在香港及内地创建中国太平洋保险(香港)有限公司、中国交银保险有限公司及交银康联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并分别出任行政总裁、董事长等职务。自2011年2月起先后出任香港多家上市公司CEO、荣誉主席、执行董事、独立董事等职。 在香港及内地出版有关银行、保险经营管理、香港经济增长专著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