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种子酒业的前身是阜阳县酒厂,于1949年7月成立,由当时经营多年的“蕴泰酒坊”等十多家私人酿酒坊合并成立。提及蕴泰酒坊,不得不提他的创办人——霍蕴年,作为当时知名的商人,其在商海打拼多年,有力推动了阜阳当地的商业繁荣和酒业发展。
民国十一年(1922年),山西商人、阜阳最大的钱庄——“宝兴隆”钱庄经理霍蕴年出资1000元银洋,在阜城北大街原关帝庙租用山(西)陕(西)同乡会的一块地皮,创办了“蕴泰”商号,主要经营白酒、酱菜。民国十八年(1929年),宝兴隆钱庄歇业,霍蕴年回到自办的“蕴泰”商号当经理,专营“蕴泰”酒坊和酱园两大产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所产“双狮牌”系列白酒远销皖、豫、苏、鲁、京、沪等地区,完成了蕴泰资本的原始积累。
据蕴泰商号的庄客调查反馈,沦陷区原有的酒坊大多停业或毁于战火,致使敌占区白酒奇缺。霍蕴年抓住这一商机,派时任蕴泰酒坊掌柜、山西阳城县润城镇北楼底村人李静三,到阜阳城西30公里的龙王堂购买土地,开办蕴泰号“北留酒厂”(以霍蕴年家乡北留镇命名),民间俗称为“蕴泰酒坊”、“蕴泰酒厂”。
北留酒厂占地10亩,招聘近百名工人,实行经理负责制,分设生产、经营、销售诸部门,专人分工负责,使北留酒厂变成阜阳规模最大、管理水平最先进、具有现代企业雏形的著名酒企。酒厂经理最初由霍玉堂担任,王建侯负责上海、南京方面的销售工作,霍祥普负责生产管理。北留酒厂生产的白酒销往敌占区,再从敌占区购买大量的煤油、火柴、糖、食盐、药品等奇缺物资运回阜阳,薄利出售,满足阜阳社会民众生活之需。
据资料记载,上世纪四十年代,正值全民族抗战最为艰难的岁月,“蕴泰”商号北留酒厂的“双狮牌”名酒(老白干、红玫瑰、白玫瑰、竹叶青、五加皮等)畅销蚌埠、南京、上海、天津等广大沦陷区,不仅销售业务空前拓展,还从敌占区为阜阳换回了大量的紧缺物资,为稳定市场秩序、维护社会安定、改善民众生活、传承发展阜阳酒文化、支持抗战做出了积极贡献。
霍蕴年在发展北留酒厂的同时,又将“蕴泰”号的酒业扩展到周边邻县,当时阜阳周边各县都设有蕴泰商号的经营店铺。霍蕴年还在临泉的新庙湾开办了一家酒厂,生产高粱大曲酒,酒香味厚,享誉阜临两县。到抗战胜利前夕,霍蕴年蕴泰酒业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以阜阳城为核心、覆盖原颍州府下辖的7个县、向外扩展至苏、鲁、豫、皖、沪、京数省区的庞大销售网络,“蕴泰”号亦成为阜阳城规模最大、最有影响力的商号。
1948年7月,阜阳解放,霍蕴年衷心拥护红色政权,积极恢复生产。1949年新成立的中共阜阳县委员会当时没有办公地点,霍蕴年主动让县委会搬驻“蕴泰”商号的蕴泰酿酒作坊办公。1950年之后中共阜阳县委员会机关才陆续搬出蕴泰商号办公区。
新中国成立前夕的1949年7月,霍蕴年主动将龙王堂“蕴泰”北留酒厂捐献给阜阳县政府,作为阜阳县筹建酒厂的基础。当时,阜阳县税务局将大升酒坊等10余家酿酒作坊并入蕴泰酒坊,并重组蕴泰酒坊、北留酒厂的资产,在龙王堂成立阜阳县酒厂,成为当下金种子酒业的前身。至此,阜城“大升酒坊”、“蕴泰酒坊”这两个老字号得以传承至今,重焕生机。
1954年,阜城“大升酱园”、“蕴泰酱园”被并入公私合营的阜阳酱园厂(1958年迁址泉河北岸,更名为“阜阳酿造厂”,1997年停产倒闭),霍蕴年主动将蕴泰酱园等全部产业充公,为阜阳的民族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作了表率。1956年,霍蕴年离开阜阳,返回阳城北留故里养老,1973年病逝。
作为蕴泰酒坊的掌门人,霍蕴年凭借独到的商业手段和坚韧的拼搏精神,为阜阳商业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如今在阜阳县酒厂基础成长起来的金种子酒业,依旧在传承传统酿造技艺,让阜阳酒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