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60%是一二级品!艺博院开年大展带你走进传统中国人的生活
2021-12-29 16:50  浏览:2352  搜索引擎搜索“手机晒展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手机晒展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由广州艺术博物院主办的“艺海藏珍——广州艺术博物院藏历代绘画精品展·人物篇”于2021年12月29日在广州艺术博物院一楼中国历代绘画馆正式开展。 展览展出广州艺术博物院藏精品佳作92件/套,大部分为国家一、二级文物。展期3个月。

策展理念:梳理藏品 挖掘藏品 筹备新馆开展

策展人介绍,“精品展”第二期“人物篇”延续本次历代绘画精品展的策展理念,即“梳理藏品、挖掘藏品,为新馆开展做筹备工作”。这一期展览,将与“山水篇”一样,除了展出一些观众耳熟能详的镇馆之宝外,也尝试从丰富的院藏历代绘画作品中挖掘一些不常展出、不为观众熟知的新鲜面孔,精选院藏人物画的佳作精品进行展出。

元代 佚名 四烈妇图册

本次展览展出广州艺术博物院藏历代人物画精品百余件,展品约百分之六十为国家一、二级文物,其中包括元代佚名《四烈妇图》,明代陈洪绶、张风,清代华嵒、黄慎、苏六朋、费丹旭、苏仁山、蒋莲、任熊、任薰、任颐等画家的人物画作品。

清代 王素 八仙图

本次展览展出的八仙题材作品中,清代王素的《八仙图》描绘了八仙过海的场景,画中八仙形象神态各异,清代苏仁山的《李凝阳像》则以墨笔描绘铁拐李的背面,其身后背有斗笠和巨大的葫芦,手持拐杖,作品构图独特,线条流畅,人物形象简拙,独具苏仁山奇拙的笔墨风光。

此外,本次展览还展出了三件《洛神图》,作者分别为高其佩、费丹旭、居廉。这三件作品单独抽取了“洛神”这一主题人物,略去故事情节,作品面貌更接近于仕女画,表现洛神“绰约芳姿洛水中,飘飘似雪舞回风”的优美形象。

清代 汪浦 童戏图

古画中展现出的日常生活场景最是动人。如反映古代仕女柔美形象的作品有清代改琦的《修竹仕女图》、费丹旭的《柳荫扑蝶图》、蒋莲的《采花仕女图》等。清代汪浦《童戏图》,描绘孩童嬉闹的欢乐画面,让人会心一笑。此前从未展出过的清代许祖庆《百儿嬉乐图》,描绘了百名儿童玩耍的不同形态,可一窥古代儿童种种游戏玩乐的方式。

清代 任颐 老子出关图

此外,宫廷、贵族和文人、隐逸题材方面的人物画,在本次展览中占比重较大。主要的作品有:清代永瑢《临宋太祖蹴鞠图》、华嵒的《桐荫论道图》、姜浤的《秋林雅集图》、苏仁山的《竹林七贤图》、蒋莲的《啖荔图》,以及在人物画方面一改清代颓废画风、融古创新的“海上三任”作品等。其中的《老子出关图》为任颐的代表作。老子是春秋时期思想家,中国古代先哲第一人,道家学派创始人。这幅作品表现是老子退隐骑青牛出函谷关的传说故事。画中老子身着赤衣,须眉皆白,大耳有轮,脸色红润,童颜鹤发,神态安样,端坐在青牛之上。老子身后是一小童肩扛拐杖紧随老子。而老子前方俯身叩拜者,应为传说中迎接老子多日的函谷关关令尹喜。画家用娴熟流畅的笔墨线条和淡雅的设色把老子道骨仙风、气度不凡的圣人形象描绘得形神兼备。

院方专家表示,中国传统绘画,承载着人伦教化、修身养性的功能,这一点在以人物为描绘主体的人物画中尤为突出。评价和欣赏人物画,除了关注作者的表现技巧和艺术水准,还要注意画作背后丰富而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

选件角度:作品的艺术性+故事性

“在为‘人物篇’挑选展品的过程中,我们再一次深刻感受到展览的主标题‘艺海藏珍’的含义。艺博院的历代绘画藏品库浩瀚如海,里面的珍宝实在太多了,值得我们一一找寻、娓娓道来,”院方策展人表示,“虽然过往的中国美术史研究已为我们提供了一份较为清晰的历代人物画家名录,但展品挑选除了要结合馆藏的实际保存情况外,还要切合本次展览的初衷——多挖掘一些不那么出名但艺术水准不低的作品,所以整个展览的筹备过程还是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我们需要对数量众多的馆藏作品进行翻查、筛选,再结合美术史研究、鉴定笔记等,才能最终确定展品清单。”

清代 改琦 修竹仕女图

策展团队介绍,值得强调的是,“人物篇”挑选展品的标准与“山水篇”稍有不同。人物画描绘的主体是人,不仅是各种有不同身份、地位的人,还有带着各种故事的人。所以在选择展品的时候,除了艺术性,还要关注作品的故事性,比如这件作品看起来是不是有趣,它的背后是否有什么故事,或者在传达什么含义等。

清代 华嵒 桐荫论道图

最后,根据题材和内容,展览被分成了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释道、仙佛,第二部分是仕女、婴戏、田家,第三部分是宫廷、教化、故实,第四部分是贵族、文人、贤逸。各部分之间并不是泾渭分明的,比如第一部分里的“洛神”题材,有的画家会画得更接近“仕女画”;或者有的作品,画的是某个典故中的文人高士。希望观众们可以通过作品,去探寻更多作品背后的故事和知识,挖掘这期展览的趣味点。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卜松竹 通讯员李偲毓

图/广州艺术博物院提供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刘丽琴

发布人:lia****    IP:120.230.82.***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