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外科医生该了解的生命哲学
2022-09-21 15:40  浏览:1286  搜索引擎搜索“手机晒展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手机晒展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近日,在中国红十字会和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联合主办的生命接力大讲堂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器官移植专家陈忠华教授做了题为“外科医生与生命哲学”的讲座。本期,我们将讲座的部分精彩内容分享给读者。


本期嘉宾

陈忠华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器官移植研究所主任医师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中国器官及组织捐献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在医学高速发展的今天,

我们该如何重新认识生命与死亡的意义

尊重死亡与尊重生命同等重要。我是一名从事器官移植工作的医生,从事这项工作的第一原则就是要尊重死亡,我们需要对生命的终点有正确的理解。

器官移植是用特殊的手段让患者完成正常的寿命周期,而不是无限延长他们的寿命,也不可能无限延长寿命。

每个人对生与死都有自己的认知。比如,1977年,德国解剖学家冈瑟·冯·海根斯发明了“人体塑化”技术,用硅、环氧树脂等活性高分子多聚物对生物标本进行浸泡渗透,从而使标本的表面保持其原有的状态,他的发明从某种程度上改变了解剖学的教学。解剖课上,医学生再也不用闻着刺鼻的福尔马林味,或被熏得流泪。冈瑟·冯·海根斯用塑化技术制作出了很多直观的人体艺术品,范围涵盖人从性爱、怀孕、生产到成长、衰老、抢救、死亡的全过程。

维特尔用一幅名为《医生判定的死亡》的画作,讽刺了当时死亡判定的不确定性。画中,一个人从棺材里伸出了手。它启发医生进一步探究死亡的科学标准。

英国伦敦国家美术馆里有幅巨型画作,魔术师是这幅作品的主人翁。他制作了一个装置,装置的上面是一个玻璃球,玻璃球上有一个管,连接一个负压瓶,玻璃球里有一只鸟。装置把玻璃球里的空气慢慢抽出来,鸟开始烦躁不安,然后抽筋,最终死亡,展示了鸟缺氧死亡的过程。观看画的人中,有老人,有孩子,还有年轻人,有的孩子掩面不忍心看死亡过程,有的孩子流下眼泪,有的老人在沉思。

唯美派画家古斯塔夫·克里姆特在自己的作品《生与死》里描绘了人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画中的死神和人类中间有一条黑色的界沟,这条界沟代表着生死的界限,这是画家对于生死的理解。

有画家在表现死亡的时候,认为它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它影响的是一群人,死者看起来没有痛苦,而环绕他周围的亲朋好友却痛苦不舍。

死者的遗体是亲朋好友寄托哀思的载体,从事器官移植的医生一定不能随意破坏它或者不尊重它,帮助死者完成器官捐献后,医生要尽力恢复遗体原貌,给予死者最高的礼遇。这样才有人愿意把自己的亲人交给医生。

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曾说,死亡,对于我是无足轻重的:当我们存在时,死亡对于我们还没有到来;而当死亡时,我们已经不存在。

在医学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该如何重新认识生命与死亡的意义?

法国女作家妙莉叶·芭贝里的小说《刺猬的优雅》里有句话令我印象深刻:重要的不是死亡本身,而是你在死亡的那一刻做了什么。这句话尤其适用于医生和器官捐献协调员。当一个人无法救治,生命即将在我们面前消逝的时候,我们能为他做些什么,让他的生命更有意义?

了解生命是怎么来的,有利于我们对生命有更深刻的认识。女性一生约排出400个卵子,男性一生平均射精7000多次,一次射精排出数千万甚至2亿个精子,其中只有一个或者两个精子能钻到卵子里完成受精。可想而知,构成生命个体的机会多么难得。然后,生命开始孕育,这个过程中可能遇到各种问题,新生儿仍面临挑战。

因此,一个生命的起点是一个极微小概率的事件,我们一定要尊重、珍惜自己,就算面临死亡,也可以选择去做些有意义的事。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被遗忘才是生命真正的终点。


外科医生要有一定的哲学和艺术修养,

才能更好地理解生命

外科医生要有一定的哲学和艺术修养,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生命,理解你的专业,理解患者。生与死既是医学问题,也是哲学问题。医学伦理学和医生的职业精神很多都源自基本的哲学思想。


哈佛大学医学院学生入学后,第一个课程安排就是去博物馆,接受医学的艺术教育,博物馆里展示了很多与医学、生命有关的艺术品。

毕加索曾经因为自己的画作《医学与仁慈》获得马德里美术学院的全额奖学金。画中,医生拿着代表医学精准的手表,修女一手抱着患者的孩子,一手为患者送水,代表着仁慈与关怀。从画中我们可以看出,患者家庭贫困,窗子漏水,家具很少,床很小,床单、被子破旧。

伦敦泰特美术馆里展示着这样一幅画作:医生守护着一个发烧的孩子,孩子的母亲已经困得趴在桌上睡着了,医生一直注视着孩子,清晨的阳光从窗口射进来,为了照护这个孩子,医生整晚未眠。孩子的父亲一边安慰妻子,一边看着医生和孩子。

这两幅画都很好地表达了医学的人文情怀。

2013年,一位摄影师追随心脏移植的医生70多个小时,最终拍下了一幅获新闻大奖的作品。照片中,完成了数小时移植手术的医生紧盯着监护仪,患者躺在病床上,医生的助手累得倒在墙角睡着了,医生眼神中的敬业与对生命的敬畏被定格下来。多年后,当时躺在病床上的那位老人看到了这张照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当时他已经61岁了,所有医生都说他太老,不敢为他手术,是这位医生救了他。

外科的使命不仅仅是要切除坏掉的组织,

还要帮助患者恢复相应的功能


人类自我认识的第一步,比想象得更加艰难。解剖学是医学的基础,相当于现代GPS导航图。冷兵器时代,战伤救治推动了解剖学的发展。比利时医生维萨里最早开始了人体的系统解剖,他于1543年公开发表了《人体构造》这部开创性的著作。在他之前,解剖人是不被允许的。维萨里偷偷去坟场挖尸体进行解剖。荷兰画家伦勃朗的著名油画《蒂尔普教授的解剖课》描绘了当时人们对于解剖的惊讶。

在麻醉和消毒技术出现以前,手术意味着疼痛、出血、感染、死亡,死亡率非常高,没有医生愿意做,理发师成为了最早从事外科工作的群体,他们的工作包括止血、包扎、骨折复位等。

外科医生的工作是从最简单的外伤处置开始的,后来因为有战争、灾难,发展出了截肢手术,手术范围由腹腔到盆腔到颅腔再到胸腔,一步步突破禁区。随着麻醉、止血、消毒、抗生素四大技术,手术衣、手术帽、口罩、专业手套四小技术的发展,以及麻醉机、呼吸机、体外循环机、体外膜肺四大设备的不断完善和进步,外科医生在过去200年间突破了一个又一个禁区。

两个专业词汇,把外科学分成了两个基本的时代,一个叫“-tomy surgery”,一个叫“reconstruction surgery”。-tomy的意思是切除,外科学很多英文词汇的词尾都是“-tomy”。阑尾坏了切掉,肠子坏了切掉,胆囊坏了切掉。近代以后,才有了reconstruction surgery,意思是重建外科。外科的使命不仅仅是要切除坏掉的组织,还要帮助患者恢复相应的功能,这需要技术、设备和药物的支持。在重建外科时代,器官移植才开始开展,这是一项非常复杂的技术。

在器官移植之前有一段时间,断肢、断指再植技术发展迅速,以我国著名的断指再植专家陈忠伟教授为代表的外科前辈在国际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学术论文,这些文章也间接推动了我国劳动安全保护体系的完善,是医学推动社会进步的例子。

今年,异种移植技术取得了最新进展 ——一个接受基因工程猪心脏移植的患者存活了60天,标志着外科学迈上新的高峰。

现在,介入医学蓬勃发展,机器人手术技术突飞猛进,现代医学彻底改变了传统医学的面貌。如果我的老师们现在去手术室,看到电脑里的各种病理检查结果和报告、琳琅满目的精密手术器械和人工智能化仪器设备,很可能不知道怎么教学生做完这台手术,医生需要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技术发展的脚步。

专科化是医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现在医学专科划分越来越细,医生往往只能掌握好自己专科领域内的知识。医学历史学家们仍在争论:究竟是知识增长推动了专科化,还是专科化导致了知识增长?我认为答案是互为因果。

近百年来,器官移植技术发展很快,肾、肝、心、肺、胰腺、小肠、子宫等都可以移植。2019年,我国第一个通过移植子宫孕育的孩子在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出生。在异种移植研究领域,我们离国际先进水平仍有距离。目前,我国有约180家器官移植中心,每年都有很多医院申请成为器官移植中心。

作为外科医生,我们永远不能忘记是,麻醉和消毒这两个重要技术的突破让我们可以闯入很多禁区,不能忘记那些为医学做出过卓越贡献的专家,他们不惜拿自己身体和生命做实验,这种献身精神令人敬佩。195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沃纳·福斯曼用自己的身体做实验,建立了心脏导管插入术,他是现代心脏病学的奠基人,却屡遭学术界打击和排斥。

回望过去,没有器官移植,就没有器官捐献,器官移植技术的出现让器官捐献有了可能;正视现在,没有器官捐献,就没有器官移植,没有更多人捐献器官,器官移植技术就难以造福更多患者,也难以获得更大进步;展望未来,没有器官捐献,也会有器官移植,基于基因工程的异种器官、人工器官,必将弥补人类器官捐献数量的不足。


编辑:杨真宇 张昊华

校对:马杨

审核:徐秉楠 闫龑


发布人:3dab****    IP:117.173.23.***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