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和同事聊关于学古筝的话题时,作为资深的古筝培训老师,她说了一句非常经典的话,她说"其实,孩子们只要学会简单的音乐元素:比如节奏、音符和指法,这些音乐元素就像搭积木,进行组装后,就能形成连贯流畅完整的曲子,只要孩子们能意识到这一点,就会很快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细细玩味这些话,我发现,其实世界也是积木组成的。在人与人交往的世界里,每个人都是独立的单元,但是人与人之间一旦建立了联系,形成了某种关系,这个社交圈/网就形成了。在语言的世界里同样如此,每个字母、数字、文字、图形都是独立的符号,但是,通过各种结构关系进行组合后,他们就有了意义。不同的组合形成了不同的意思,就有了千姿百态的世界。
同样,在人工智能的时代,代码和游戏元素同样也是单独的积木块,只有通过内在关系进行组合和联结,才能让这些积木块形成意义,发挥它们最大的功效。有些软件开发者就是运用这个思维在运作这个市场。比如希沃、鸿合、101教育PPT等软件,功能强大,体现在里面的积木块元素丰富多样,方便调取,灵活组合使用。比如同样是放大镜这个工具,可适合不同学科老师,它们会想办法在自己的学科教学中,插入这个工具和元素,突出活动的重难点内容。
世界是积木块组成的原理,可以看成是,把世界这个整体先进行细化成部分,对其各部分功能进行价值判断后,再按照内部逻辑组装成一个系统完整的整体。这种"分——总"的思维,让部分不在是单独、零散的、不成体系的元素,而是整体的有机组成。
换一种思考方式,可以从整体的思维去把握,首先了解关于物体的全貌和属性,再对构成整体的每个要素进行各个击破,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可以建立对事物完整全面和整体的理解,然后才是对内部结构各要素的深度拆解和剖析,这种"总——分"的思维的容易很快建立起"意义联结"。
在现实课堂中,同样是初学母语或者英语,有的老师先教授ABC再学习词汇——句子——课文。有的老师直接教授课文——在理解课文之后——再引导学生认识字词句等知识点。积木置于什么场景中将会发挥其不同的作用。这要看操作积木的人是使用何种规则进行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