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导,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服务国家战略,保障人民健康。
近年来,医院加强内涵建设,不断求新求变,在医疗服务、科研与学科建设、疫情防控、基层帮扶等方面均取得了突出成绩,实现了由规模发展到提质增效的转型,迈上了高质量发展之路。
抓住重要机遇
推进“双中心”建设
盛京医院紧紧抓住国家“双中心”建设的宝贵机遇。2019年,医院成为首批委省共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综合类)建设单位;2020年,医院获批成为国家儿童(东北)区域医疗中心;2022年,医院入选“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输出医院”,获评国家首批研究型公立医院,获批建设呼吸系统疾病和老年疾病2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
在复旦版中国医院综合排行榜中,医院连续四年排名提升,目前位列第33名;医院10个学科成功入围全国前30名,东北地区排名第一;小儿外科、小儿内科始终位列全国前10名。
随着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及“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医疗服务能力提升项目”第一批基地单位获批,医院一院多区的发展格局日趋成熟。医院推进临床五大急危重症救治中心建设,疑难危重症诊治水平不断提升。
截至2022年,国家儿童(东北)区域医疗中心拥有34个儿科专业(组)、959张儿科床位、800余名医护人员,年门急诊量逾80万人,住院量近3万。在儿童疑难危重症救治、超低出生体重儿救治、新生儿外科手术“微创化”、母胎医学复杂性双胎诊治等方面,中心均居国内先进水平。
目前,医院正在对标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标准,积极整合神经科学中心、消化病中心、妇科、产科等科室人才、科研、设备资源,全力冲刺成为这些学科的区域医疗中心。
扛起责任担当
兑现服务承诺
作为一所有着140年悠久历史的大型三甲医院,盛京医院始终坚持公益性,扛起公立医院的责任担当。盛京医院全体职工牢记“团结敬业、严谨求实、仁爱守信、技精图强”的院训,筑牢人民生命健康的坚实防线。
抗击新冠疫情三年来,医院科学研判疫情形势,因时因势优化完善防控措施,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不断完善应急响应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顶住了一轮轮疫情冲击,打赢了一场又一场硬仗。
医院检验科主任刘勇牵头研发的核酸检测“10合1”混采技术及全场景信息系统在全国推广应用;医院先后启用三院区发热门诊,开设综合过渡病房、儿童过渡病房、综合阳光病房,改扩建重症救治病房。
为迎战疫情高峰,全院职工不舍昼夜,奋战在临床一线,兑现了“365天,天天开诊”的服务承诺。
坚持定点帮扶
推动资源下沉
盛京医院扎实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多年来,医院积极参与辽宁省卫生健康委组团医疗援藏、援疆工作,长期在辽宁省葫芦岛市建昌县人民医院“蹲点式”帮扶。
在长期帮扶实践中,盛京医院始终坚持“授人以渔”,通过规范培训,提高基层急症抢救能力,提升边疆地区、农村地区医疗服务水平。
医院组团帮扶辽宁省建昌县人民医院,近两年来,盛京医院除了派出以执行院长为首的管理团队和累计43人的医护团队外,重点以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建设为抓手,讲理念、教技术,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建昌县四面环山,2021年以前,建昌县人民医院不具备介入治疗的能力,一些急诊患者由于交通原因未能得到及时救治。
在盛京医院的传帮带下,建昌县人民医院多名医生护士现在已经熟练掌握了介入手术技能,该县心梗患者在家门口就能得到与三甲医院同质化的医疗救治。
夯实人才基础
提升救治水平
未来,盛京医院将在国家儿童(东北)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基础上,着力建设儿童危急重症诊治中心、出生缺陷临床中心、儿童血液/肿瘤诊治中心、新生儿急救中心、国际儿科医疗合作中心等5大临床医疗中心和儿童罕见疾病医学研究中心、胎儿外科临床研究中心、小儿外科出生缺陷研究中心3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全面提升儿科诊断救治水平。
此外,医院将以入选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试点项目储备库为契机,创建辽宁省综合医院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协同诊疗中心、中西医协同人才队伍培养中心、中西医协作医疗模式推广中心,在东三省乃至全国发挥好中西医协同“旗舰”引领作用。
医院还将持续培养医德高尚、医术高超的人才队伍,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使用和引进管理办法,合理设置评价标准,探索建立以医德、能力、业绩为重点的人才评价体系,形成教学、科研、临床和管理等层面的人才评价机制。
新时代、新征程,盛京医院正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持续以党建领航、提质、赋能,加快高质量发展步伐,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盛京力量。
文: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党委书记 赵玉虹
编辑:张昊华 李诗尧
校对:马杨
审核:徐秉楠 王乐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