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创意经济趋势,我国也掀起了发展创意经济的热潮,但由于人们对其内涵和本质缺乏充分的认识,创意经济发展中出现了肯定的思想误区和观念缺陷,致使创意产业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程度的变形,影响了其在我国的健康发展。
伴着“从资本经济到创意经济”、“创意时期已经来临”等预言的不绝于耳,创意产业点石成金的案例层出不穷,全球经济的增长点正在经历继制造业、信息技术之后的又一次大调整。顺应这一趋势,我国也掀起了发展创意经济的热潮,但由于人们对其内涵和本质缺乏充分的认识,创意经济发展中出现了肯定的思想误区和观念缺陷,致使创意产业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程度的变形,影响了其在我国的健康发展。
误区一:创意+产业=创意产业
创意产业是文化艺术创意和商品消费的结合,包括表演艺术、电影电视、出版、艺术品及古董市场、音乐、建筑、广告、数码娱乐、电脑软件开发、动画制作、古装及产品设想等行业。近年来,国内各地区经济都在争上“创意引擎”,尤其是香港、台湾地区,创意产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飞快崛起。上海、深圳、成都、北京等城市也在积极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着手建立一批具有开创意义的创意产业基地,很多二线城市也同样布满了对创意产业的憧憬。
透过风起云涌的创意产业大集聚,中国创意产业能否就此勃兴?或者说单纯的改造几个老厂房再吸引几十、几百家创意工作室入驻,是否就意味着创意产业的诞生?
创意本身是个性化的东西,如果一哄而上重复建设、千园一律,或跟风而上、盲目“创意”,其结果只能是南辕北辙。创意产业发展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规模经济。就是要做大,即只有通过做大规模,降低成本、细化产业分工,才能提高效益,扩大利润;二是交叉化。创意产业聚集区是创意产业发展的良好载体,能够为创意的产生提供独特的发展环境,但仅形成规模还是不够的,还需要创意产品形态的多样化和交叉化,最终形成自己的品牌。我国目前最缺乏的是能把自己的创意转化成多元产品去多次完成价值的意识和能力。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形成,本身只是打造了一个外壳,培育了一种形态。形态是基础,业态才是保证,形态必须有内容来填充,才能真正将创意产业化、产业创意化,否则只能沦为“二房东坐地收钱,小房客自娱自乐”的发展窘境。
可见,只有将“规模经济”与“定制经济”结合在一起,才能从较高的社会化程度和较低的成本中获取独特的个性化价值。在我国目前创意产业市场不成熟、需求不稳定、产业链条尚不完整的条件下,只有通过政府制定合理的引导政策、健全法律体系、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建立起相互接驳的产业链条和高度市场化的产业交易平台,才能真正完成“创意产业化、产业创意化”,而不仅仅是“创意集聚化”。
误区二:中国制造=中国创造
长期以来,“Made in China”的产品消费模式使擅长拷贝的中国企业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呼风唤雨。而按照全球消费链发展的“微笑曲线”理论,在抛物线左右两侧即价值链的上、下游,由于新技术、新理念的运用以及销售渠道的运作都会让产品价值上升,惟独作为劳动密集型的中间制造、加工环节,处于抛物线最底端且利润最为微薄。而在我们引以为豪的中国外贸200强企业中,出口值有75%左右是通过加工制造方式完成的,“外资NO.1,市场NO.1”的中国所处的正是全球“微笑曲线”的中低端位置。令人担忧的是,伴伴着中国劳动力市场成本的日益上升,高成本国家为了降低风险正在寻求中国以外的国家作为制造业外包的目的地。印度国家制造业竞争力委员会发布国家战略白皮书,明确指出印度“要与中国竞争全球制造业中央的地位”;伊斯兰世界也已迈出改革开放步伐;拉丁美洲在为数码共和国而不懈努力……在新一轮高新技术产业竞争中,技术的竞争首当其冲,而技术竞争的重点就是产品的创造与设想。而由于缺乏产品设想上的理念,使中国企业的产品很难赋予品牌以真正的生命力。因此,全球有很多销量巨大的产品是“MadeinChina”,但却不是“Created in China”,因为中国缺乏赖以成名的创造性设想。
就其内涵来说,创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原创,第二是创新。直至今天,中国的企业已有80%以“创新”为经营理念。尽管如此,大多数中国企业依旧在创新缺位的低端竞争中挣扎,原创性设想却远远不足。正当国人以遮天蔽日的“中国制造”引以为荣时,传统的低成本、低附加值的消费模式却屡受诟病,“中国制造无处不在,中国创造无所存在”的发展困境令我们面临着严重的创意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