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人难管”听起来并不新鲜,可以说是老生常谈。如果能管理好员工的“心”,使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那么,企业的执行力、企业的目标等就成了事半功倍的管理事务。为了达到这种境界,需要注意几个问题:
1. 企业的目标是什么?企业的价值观是什么?企业管理者们是否都很清晰并认同之?
勿庸置疑,绝大部分企业的目标就是赢利。但如果不作深化的探究和分析,厘清它与管理者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则管理者们的积极性是有限的,企业员工整体积极性不高也是必然。企业有了目标,才会有各部门的子目标和适用的工作计划。目标的模糊直接导致战略的模糊和战略导向功能的缺失。
大部分企业的价值观是模糊不清的,因为“多挣钱就是价值”让很多人难于启齿。价值观模糊就直接导致企业文化功能缺失。这样,再好的管理工具和方法也是事倍功半。所谓激励经常是对上一级管理者能力的特别要求,靠上一级管理者的人格魅力来领导下属,好像很苛求。
如果企业目标不能很好分解下去,企业价值观模糊,那么企业管理者们要产生管理的合力是很困难的。这个道理和“人民公社”与“包产到户”的关系有相似性。
2. 企业管理者的责、权和利是否明确和合理?
由于当前中国的多元文化,导致人的价值观、知识结构和能力等也多样化。企业建立的岗位要找到完全合适的人来担当很不轻易,应当有一个“双向微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赋责、授权等管理工作经常是企业高层较难合理把控的。需要对所有管理者和相应岗位都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和对应,企业的管理工作才能和谐。
3. 企业用人是否按照“选才、惜才、育才、用才和留才”这五步进行?
当前中国社会环境整体有诚信缺失的现象,人与人的关系多势利化,团队协作精神难于形成,看不见的企业管理“内耗”不同程度地阻滞了企业的管理和发展。因此,从企业总经理开始,从上至下,从内心深处要有“选才、惜才、育才、用才和留才”的概念和行为。
在上面的一些问题明确以后,根据企业管理人员的智能状况和企业的发展需要,企业的组织结构,需要有肯定的动态性。如此,才能确保企业的“指令下行”和“执行反馈上行”的顺畅和高效,也就保证了企业整体运作对市场的顺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