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乃至全世界最早关于茶具、茶叶交易和茶文化历史的记载,出自西汉王褒的《僮约》:“舍中有客,提壶行酤,烹茶尽具,已而盖藏。”
根据王褒的记载,当时在岷江畔的武阳(辖有今成都市新津区、双流区部分地区),不仅有专门种植茶树的人户,而且已形成较为固定的茶叶市场。这也是我国茶史、世界茶史中第一个被文字记载的、最早的茶市。“烹茶尽具”四字,充分反映早在西汉时期,蜀地饮茶已成风尚。
至唐代,《茶经》详细记述了8个分布在剑南道北部的产茶区,分别位于彭州、绵州、眉州、邛州、雅州、泸州、蜀州和汉州,其中彭、蜀、邛三州在成都平原西部的近山地带,而雅、眉和汉三州,则分布在成都平原的周边。
至宋代,成都已是一个经济与文化高度发达的城市,成为名动全国的“西南大都会”,与茶相关的种茶、采茶、焙茶、制茶、贩茶、饮茶、斗茶等诸多茶事,都普遍发生在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四川盆地各地。
青城贡茶 蜀中佳品
依据季节变化和茶树新梢生长的间歇,茶叶可划分为春、夏、秋三季。春茶,是由越冬后茶树萌发的芽叶采制而成,它们大多采制于立春后到谷雨前。
陆羽在《茶经》中开宗明义:“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在陆羽看来,只有在春天采摘的才是“茶”,其他季节采的都是树叶子。
《典籍里的中国》剧照
蜀地产茶,自然有天下闻名的上佳春茶。陆羽写“茶生蜀山青城丈人峰,为茶中上品”。
青城山茶很早以前便是贡品。青城山翠峰环绕,云蒸霞蔚,其气候、温度、雨量和土壤均适宜种茶。宋代《永康军贡目》详列了青城山35个道观向皇帝敬献的贡茶数额。直到清代,这里的贡茶仍用锡瓶精装,派专人送往北京。
青城贡茶多在清明时节采摘,林山腴作诗说:“青城昨夜响春雷,明日茶芽一寸长。隔山齐唱采茶歌,便有新茶来市上。”
茶叶(图片来源:每日都江堰)
青城早春茶属于茶中佳品。毛文锡在《茶谱》这样描述青城茶:
“其横源、雀舌、鸟嘴、麦颗,盖取其嫩芽所造,以其芽似之也。又有片甲者,即是早春黄芽,其叶相抱如片甲也。蝉翼者,其叶嫩薄如蝉翼也。皆散茶之最上也。”
清末,成都有茶馆有454家
伴随着成都城市文化的发展,饮茶之事已从百姓的生产、生活诸事中,演化出了茶文化,茶馆当属其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天下茶馆数中国,中国茶馆在成都。据《成都通览》载,清末成都街巷计516条,而茶馆有454家,几乎每条街巷都有茶馆。1935年,成都《新新新闻》报道,“成都共有茶馆599家,每天的茶客达12万人之多”。
1941年,龙泉驿乡场茶馆(美国 C·麦丹斯 摄)
“头上阴天多,眼前茶馆多”,成为形容成都的最佳俗语之一。一张小方桌,几把竹椅子,凡有茶客,“茶博士”便来回穿梭在茶桌之间,毫不经意地喊着“倒碗来——”然后往茶桌上把茶船撒得叮当响,老高老远把铜壶里的开水滴水不漏地冲进茶碗。这就是地道的成都茶馆。
成都人坐茶馆,真正为了解渴的人恐怕不多,从早到晚,随进随出的人自然各有意趣:有约会三朋四友的,有洽谈生意的,有过路小憩的,也有闹中取静读书看报的……
除这些各式各样的茶客外,茶园里还随处可见采耳的,擦皮鞋的,卖纸烟的,也有穿插游荡偷偷给人看相算命的……
成都鹤鸣茶社(图片来源:四川在线)
成都人喝茶,喝的不仅是茶,还是一种心境、一份安闲和一种文化。
“十里青山丽日长,娇红背篓映春光。潮人自古茶偏好,一盏轻淳隔院香。”
一年好茶在于春。成都的春天一定要从一杯沁人心脾、温润浓厚的春茶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