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近日,江苏省淮安市人民检察院联合当地卫生健康委在该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电子病历系统中增设强制报告“红橙黄”三色预警功能。当未满14周岁女孩登记入院后,如果有妊娠怀孕情况,系统就会自动跳出红色预警,提醒接诊医生通过电子病历系统上报,同时通过强制报告平台向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报告。这一做法为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制度落地生根,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和经验。
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是一项法定责任。2020年5月,最高检、教育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建立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制度的意见(试行)》提出,“密切接触未成年人行业的各类组织及其从业人员,在工作中发现未成年人遭受或者疑似遭受不法侵害以及面临不法侵害危险的,应当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或举报”。其中明确规定,各类组织中包括医院、妇幼保健院、急救中心、诊所等医疗机构。有数据显示,在强制报告制度实施2年多的时间里,检察机关办理的侵害未成年人案件中,线索来源于强制报告的达2854件;检察机关发现应当报告而不报告的案件达1600多件,追责299人。
不过,强制报告制度在落实中也面临一些难点。强制报告的关键在于报告,但在现实中,当强制报告的主体要做出报告的决策时,却要面对多重因素的影响。比如,报告主体发现线索后不知道如何报告、向谁报告;也有报告主体心存顾忌,担心报告的情况不过是“虚惊一场”或日后遭受打击报复。
淮安市在诊疗系统中增加的一键报告功能,变医生判断为主动提示,医生只要按部就班操作就行,打消了医务人员该不该报告的顾虑,也解决了如何报告的难题。更关键的是,这种嵌入信息化系统的做法让这一切可以简便、无声地进行,减轻了医生的心理压力,提高了报告的主动性。
在落实强制报告制度过程中,还有不少地方的创新做法丰富了工作方式。此前,江苏省连云港市、宜兴市等地也已试行将强制报告自动提醒程序嵌入医院诊疗系统中,实现一键报告院内法务部门或公安机关。浙江省杭州市则制作了《全市旅馆接待未成年人“五必须”指导手册》,并在原有旅馆业登记系统上,增加了未成年人入住提示、询问登记等模块;酒店在登记报备时,后台系统会自动识别未成年人信息,并要求酒店填写未成年人询问表格,民警则在后台审核内容,一旦发现异常将立即赶往现场。重庆市九龙坡区人民检察院和公安分局联合开发运行了强制报告App,畅通了快速发现、快速报告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渠道。这些探索拓展了强制报告落地的渠道,积累了好的经验。
为更有效地保护未成年人权益,强制报告制度的立法日益完善仅是第一步,从工作层面落实法律的规定,让其在实践中发挥作用,很多细节尚需研究完善,很多环节有待进一步做好衔接。当一个方便报告、快速反应、多部门联动、专业人员跟进的全链条工作机制建立起来时,更多的孩子才能真正远离危险和伤害。
文:陈晓曼(媒体人)
编辑:杨真宇
校对:于梦非
审核:徐秉楠 王乐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