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型城市建设,离不开现代创业文化精神的引领和激励。蕴藏在群众中的创业热情被点燃,创业大舞台上涌现出各类创业典型,他们的成功预示着未来创业文化创新发展方向。
“超市+保姆”是创业服务的创新
对于初始创业者来说,好项目是创业成功的一半。去年以来,镇江不少创业者的创业得到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央“超市+保姆”的创业服务,完成了创业梦想。
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央相关负责人李玥告诉记者,所谓“创业超市”,分线上、线下两部分:线下为由经信委编印发放《创业项目汇编》,线上为“创业项目超市”信息化平台。项目全部经由中央聘请的专家调查论证后在网上公布,为创业成功增添了砝码。“助创保姆”服务,则通过网络平台、现场互动、专家门诊等多种形式,为创业人员提供创业指导、创业策划、项目论证、企业诊断、信息咨询、管理服务等指导及全程帮扶,确保企业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市经信委副主任周毅认为,创业文化首先是一种开放的文化、市场的文化,其次还应当是一种服务的文化、制度的文化。创业服务是创业文化的沃土,制度化的创业服务本身就是创业文化最核心的内容。“超市+保姆”的创业服务,体现了创业文化的创新。
“宽容和共赢”的“创业孵化器”
如今的大祥时髦街,已经成为大学生创业者的乐园。截至2011年7月,大祥已入驻商户418户,入驻率和签约率达到100%,所聘用的销售人员和服务人员总计约628人。其中大中专学生创业店铺338户,占商户总数的81%。
对于大祥成功的创业孵化模式,总经理仇德峰认为来源于企业探索和总结出的“宽容和共赢”为核心的创业文化,也就是说把“帮助他人成就自我”作为企业的发展愿景。对于创业者,大祥坚持“授人以渔”的观点,对所有入驻商户施行免费培训,针对不同的经营者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各类专项培训,每年组织商户考察外地成熟市场,提高了入驻商户创业的成功率;对经营不善、效益不佳的商户进行市场分析和项目调整。在物业上提供保姆式的服务,让商户们无后顾之忧,集中精力进行店铺经营。大祥虽然所有店铺都出租给了不同的经营者,但其商场化的管理模式,形成了整体影响力,提升了市场在顾客心中的形象。
创业文化需要创新体系的支撑
大全集团2010年跨入百亿企业行列,董事长徐广福认为,企业持续稳定增长最强盛的动力源是优秀创业文化的建设和创新。
改革开放之初,大全从“供销员经济”开始发展,在其他企业还在为产品价格拼得火热时,大全集团却推出了新的战略举措,即市场战略和科技战略并举,在销售端进行机制创新,完成了向国内高端市场迈进的目标。在科技战略和市场战略取得初步成效后,大全又开始多元化战略和品牌化战略的推进,促使集团完成了裂变式扩张,逐步发展出26家子公司,涉足的电力电器、新能源、轨道交通三大产业均成为技术精尖的行业领军者。
坚韧不拔走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使大全完成了从小作坊到大企业集团的跨越。大全施行了“实验室经济”的战略,将技术研发作为头等大事,每年以不少于销售额的5%的资金进行科技研发和技术改造,形成了强盛的技术创新能力,真正完成了从产品的创新向创新型企业的跨越。
“创业楼”推动村级经济转型晋级
村级经济如何在创业中创新、在孵化中提升、在转型中晋级、在服务中发展?在大拆迁的背景下,七里甸街道首创了“一村(居)一幢创业楼”的创业载体建设思路。
七里甸街道地处城郊接合部,近年来,伴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失地农夫数量激增,如何保证他们失地不失业,特殊是引导他们利用征地补偿款创业兴业,成为政府部门关怀的重要问题。2010年以来,他们以创建创业型城区为契机,科学利用拆迁补偿款,瞄准“土地、资金、规划”这制约创业的三大瓶颈,致力于村级经济的转型晋级,自筹资金、自主建设了多座创业楼,走出了一条村级经济创新创业之路。
七里甸“一村(居)一幢创业楼”的创业载体建设思路在润州区全面推广。2010年以来,润州区以创建创业型城区为契机,大力建设失地农夫创业楼,以创业楼为依托,孵化出高附加值、绿色创业项目,引导失地农夫开展创业,为吸纳失地农夫就近就地转移提供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