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微博上、新闻上讨论最多的话题就是,高温补贴你领了吗?说到高温补贴,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高温补贴。
高温补贴是为保证炎夏季节高温条件下经济建设和企业消费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保障企业职工在劳动消费过程中的安全和身体健康,决定恰当提高职工夏季清凉饮料费发放标准。国家规定,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在高温天气下(日最高气温达到35℃以上),露天工作以及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将工作场所温度降低到33℃以下的,应当向劳动者支付高温补贴。
高温天气热了户外的同时同样“蒸腾”了网络。网友纷纷晒“热”,引得众多网友围观,表示“火热的”同情。
网友“文艺小扣”:“河南你是要怎么?宜阳你是要逆天(网络用语,比喻违反客观规律)吗?从学校出来,只说四个字——热死爹了!郑州取代重庆成为中国‘新火炉’!”
“苹果拌肉”:“光源炽热、3D热风、全面干燥、高温穿骨透肉,这不是微波炉广告,这是此刻的郑州哇!”
“踩贴英雄”更是直言:“薪水是用汗水换来的,今天流的汗谁给我报销了……”
对此,本报官方微博转帖同时表达:“河南气温领跑全国,河南省规定:35℃以上为高温天气,用人单位须支付每人每工作日不低于10元的高温补贴。你被‘贴’到了吗?”
博友“梦宇星芫”:“高温补贴?没被贴到,也不敢问,怕不但没被‘贴’到,反倒被‘炒’到,或被穿小鞋!”
该补多少钱 咱来算一算
随后,小编查阅相关资料及政策得知,根据2011年8月16日公布的全国省会城市高温统计,1951年至2009年,“火炉”城市第一名为重庆,高温1602天,郑州高温1015天。有数据显示,郑州高温日年均为17.5天。2008年,我省制定的高温津贴标准为每天不低于10元。照此计算,有关人员平均每年至少可领175元高温津贴。
补贴政策 难以施行
上海、北京、深圳等地早年均已出台类似规定,但这些规定在详细的施行层面上,还相当缺乏权威性、可操作性。
一是这些规定往往由一个地方的某个部门出台,缺乏权威,劳动保护主体部门不明确,在监督、行政执法、纠纷处理等问题的处理上,轻易在各部门的“怠慢”中搁浅;
二是规定本身在一些关键问题上模棱两可,难以有效施行,例如何为高温作业?休息时工资、津贴如何?等等;
三是关怀的力度不够,显得不足为道,例如陕西一日给工人补偿1.2元,恐怕还不够买一瓶农夫山泉的。 多数企业至今落实不到位,八成人难足额拿到高温津贴。
持续的酷暑高温下,高温津贴却得不到落实,向有关部门投诉,却因为工作难找不敢惹恼单位而放弃维权。“高温补贴执行难因缺乏法律约束,企业多掏钱无疑增加了成本支出。”湖北省劳保厅相关工作人员一语道破地指出,这是高温津贴执行不到位或不执行的主要原因之一。全国很多城市针对高温天气也曾发布过紧急“通知”或“规定”,但是“通知”、“规定”毕竟不能替代法律,执行起来并不尽如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