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消费市场堪比一座大金矿,得大学生消费市场者得天下。各路商家,逐鹿校园,纷纷抢占大学生消费市场。大学生消费市场毕竟有何吸引力之处呢?一起来看看吧。
庞大的目标群体
2003年, 在校大学生人数超过1400万
2004年,全国在校大学生超过了2000万人
2005年,中国在校的大学生数量达到2300万,绝对人数全球第一。
1998-2007,中国的在校大学生数量,从340万到2374余万,平均每年增加20%,是同期中国GDP平均增长率的2倍多。
最新在校大学生数量2374万,等于四分之一个德国总人口,等于三分之一个英国总人口,超过澳大利亚全国总人口。
高校毕业生人数
2000~2006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分别为107、115、145、212、280、338 、413和495万。
大学生消费力
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及相关监测机构的2006年调查报告显示:
我国大学生每学期的平均收入为5919元。(收入来源:主如果家庭支持,其次为兼职)含学杂费在内,我国大学生每学期的人均消费支出高达5819元,而将大学生在两个假期的支出计算在内,我国大学生每年的平均消费支出已经在1.2万元以上。超过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9472.2元)。除去学杂费,大学生一年的开销,平均每人每年5500元,这就意味着有1200亿的市场。常常性负债消费的大学生比例超过10%。
大学生消费方式
学习消费,学习用品、培训;
攀比消费,主要表现在洒脱消费(旅行、恋爱);
昂贵消费,手机、电脑、MP4;
暧昧消费,聚会、请客;
个性消费,名牌服饰、化妆品等。
“80后”大学生的消费特点
(1)独立一代,张扬个性(“80后”,“粉时髦” )。
(2)模拟性很高,喜欢追随风潮。
(3)对于新产品、主流产品的消费欲望很强。
(4)大学生具有“低价值产品高层化、高价值产品低层化”消费特点,也就是说,为了能够达到消费的目的,他们可以在高价值产品上降低某些附加需求以达到核心需求的满意,但是在低价值产品上,他们则会追求完全的需求满意,享受愉快淋漓的消费体验。可以想见,这样的一群消费者,一旦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能力提升,他们所蕴涵的市场价值与商机无可估量。
大学生与品牌
大学阶段是品牌意识形成的重要时期,大学生消费行为易受传媒广告的诱惑和刺激;对品牌的认知度、忠诚度高,具有明显的品牌偏好;对新品牌的接受度高。
大学生是社会与家庭的消费意见领袖。在集体生活的大学环境下,大学生有很强的群体认同感,因此在消费行为上更轻易互相影响;他们的意见往往能影响家庭的消费行为,他们是家族和朋友圈中小龄人学习的榜样。
大学生是最具潜力的品牌消费群体,无论是在未来的文化素质结构还是经济实力上,均具备成为品牌消费主力军的潜质,是未来品牌消费的中坚力量。
知名品牌专注于“80后”的大学生市场
2006年,中国市场上为一个叫“80后”的群体而刮起的年轻化风潮,好像是以往任何一年都无法比拟的。为了这个年轻的群体,一些世界知名品牌不惜放下更为广大的客户群,转而针对“80后”一代,重新制定在中国的市场策略。
1. SWATCH :选择了“80后”偶像李宇春作为它在中国地区的首位形象大使。
2.可口可乐:选择了与时下最受“80后”欢迎的一家网络游戏合作,拍游戏广告,搞互动活动 。
3.2006年12月,联想专门针对“80后”人群推出的“粉时髦”系列手机大规模上市。联想手机第一次放弃了它一贯运用的商务形象,主打时髦概念和网络娱乐概念。
4.招商银行:接连推出了两款专为“80后”职场新人和在校学生设想的信用卡,其中,hellokitty卡2006年10月份推出仅21天就发售了6万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