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一周给孩子们上了“开学适应”的主题,有好几个班的孩子说:“开学第一周,最不适应的是换了新老师。”有些班甚至语数英三科老师都换了,当自己熟悉的老师突然不教自己了,孩子们心里自然是舍不得的。还有些孩子反映新老师太严了,经常上演“棍子大法”,让人望而生畏。对先前老师的眷恋、对新老师的敬畏,种种复杂而微妙的情绪搅在一起,自然会影响孩子们上课的状态。
回想起自己小的时候,其实也是很怕老师的。明明看见班主任老师走在前面,很想开口叫一声“老师好!”可是心里又很害怕,于是就硬生生地按捺住脚步,低着头,慢慢地、轻轻地跟在后面,生怕被班主任发现。
这个班主任很严厉,班上最皮的孩子曾经让她打断三根扫把,我记得当时自己站在旁边,看得瑟瑟发抖。可是这个老师又很好,在我初升四年级,成绩悬崖式下降时,我总会在放学路上“巧遇”她,然后她就跟我边走边讲今天教过的内容,我一直记得有一次在马路边上,她直接就掏出了课本,教我如何分段和概括段意。正是因为她的用心教导,才让我成绩迅速提升,重回巅峰。
如今,我也当了老师,并且也当了这么多年的老师,是否可以和学生聊一聊对于老师的感受呢?
给老师歌功颂德的文章太多了,让学生们体谅老师辛苦的小故事、小视频也很多,我备好了一个课件,在心里预演了一下,上起来应该会挺煽情,但似乎还不是我最想上的主题。我想了很久,我还是想尝试探索“师生关系”这个主题。
对于学生而言,老师就是一个权威的角色,一个父性的角色。与老师关系的好坏,会影响到将来这个孩子出社会之后与老板、与上司等权威的关系。
从平时与学生的接触以及对学生的观察,我发现,学生与老师的关系应该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1.喜爱、亲近型
2.敬畏、遵从型
3.回避、疏远型
4.抵触、叛逆型
一二年级的小学生,大多数亲师性比较强,跟老师的关系绝大多数都是喜爱、亲近型或是敬畏、遵从型。也有些孩子因为自身性格胆小内向,会有意识地回避、疏远老师。但当孩子慢慢长大,有了自己的主见之后,对老师的情感及反应有可能会发生很大变化,抵触、叛逆型也会出现。
上课时,我带领孩子们做了一个心灵探索小游戏:
请学生回忆自己最熟悉的三位老师,感受一下他们带给自己的感觉,然后根据自己的内心距离把老师的名字写在不同的位置。
接着,请孩子们现场交流:
1.老师的什么举动,会让你想靠近老师?
2.老师的什么举动,会让你想远离老师?
孩子们讲了许多他们与老师相处的小故事,其实,就在老师的眼神、言语、语调、表情、动作等一些非常小的细节中,就会让孩子们感受到老师对待自己的态度,藏都藏不住。
探索继续:如果老师也来画一幅同心圆,你觉得老师会把你放在什么位置?
有些孩子会很笃定,相信老师很看重自己;有些孩子则有点迷茫,或许老师根本就不喜欢自己吧?……有很大一部分的孩子,会被老师的“严”“凶”给吓住,认为老师不喜欢自己。
最后孩子们的讨论让我印象挺深的:
如果我做错事,惹老师生气了,怎么办?
老师只喜欢那些成绩好的同学,怎么办?
我成绩很差,不敢问老师,然后成绩越来越差,怎么办?
被老师误会了、厌烦了,怎么办?
……
有几个学生的回答让我印象很深刻:
学生A说:“我觉得老师不喜欢我,可我也不知道怎么办?如果老师打我,我就只能忍着。”
学生B说:“如果老师要求很严,那我就要努力做到最好,让老师看到我,表扬我。”
学生C说:“我觉得可以在下课后多去问老师,让老师多教教我们,这样不会的题也可以学会了,老师应该喜欢问问题的学生吧?”
……
从孩子们不同的回答中就可以看出他们不同的性格以及行为模式。
其实,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有很大一部分是在老师这里的。因为老师占着主导权。所以,身为人师的我们,都可以思考一下:我们带给学生的,是怎样的感觉?怎样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爱、关怀和善意,而不仅仅是严厉与苛责?
其次,对于严厉的老师,学生是可以想出一些应对策略的。比如:多请教老师,多与老师沟通交流,严格要求自己做得更好……这些都是有积极意义的应对方式,会使孩子们成长得更好。
由此看来,师生关系应该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一种关系。“严” 与“爱”都应该是我们给予学生的心理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