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阿房宫”与“圆明园”——两座世界顶级豪华的消亡
2023-09-16 08:35  浏览:2052  搜索引擎搜索“手机晒展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手机晒展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阿房宫:

一、阿房宫——因秦的骄奢亡国,而被烧毁:

阿房宫,曾经被人称为天下第一宫。

在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阿房宫,曾经是多么富丽堂皇——阿房宫,环绕骊山、建筑物高耸入云。

当时,秦始皇为了修建这个庞大的宫殿,奴役天下百姓,耗费许多年时间,最终都依然没有全部完工。

世界上,只有很少的几个地方,拥有超过3000年的繁华,西安就是其中之一。

生长在这里的人,也许并不知道——他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曾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华美的宫殿。

我经常讲到——历史周期率问题,这的确是:我国历史上,封建王,朝摆脱不了的宿命。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穷奢极欲、挥霍无度、搜刮民财、征用民力。

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四方响应,函谷关被攻破,项羽放了一把火,富丽堂皇的阿房宫,变成一片焦土。

所以,在《阿房宫赋》中,杜牧写了后人的感叹说:“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阿房宫赋》,是唐代诗人杜牧对秦朝——由兴、到亡——短暂历史的总结。

秦朝,是我国第一个完成统一大业的朝代。然而,从公元前221年嬴政统一中国,到公元前206年秦王子婴归降刘邦,前后只有15年,可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文章开篇仅用了十二个字,既写出了秦始皇:一统天下的豪迈气概;也写出了阿房宫:兴建营造时的非同凡响。

秦朝统一后,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新的政策与改革——建立了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与郡县制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制,统一了文字、货币与度量衡。

然而,史书中的秦始皇,既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帝王,也是一位残酷奢侈的暴君。

在还没有统一六国之前,他就已经有不少宫殿。而在统一六国期间,更是大兴土木。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国有:“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

也就是说:整个关中地区,自渭河以北,雍门以东,直到泾河一带,全部都是宫殿群;咸阳都城附近的270座宫殿之间,还用复道、阁道、甬道等建筑,连接起来。

阿房宫,始建于公元前212年。在今天西安阿房宫遗址公园,还保存着阿房宫前殿的夯土台基。

勘测后的实际长度为1320米,宽度为420米,最高处高约7到9米,199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基址。

它到底有多奇丽壮观呢——“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从全貌上看,已经是雄伟壮阔。

再看——“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的亭台楼阁,更是巧夺天工。

宫内收集的珍宝,不计其数——“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宝鼎被当作锅具、美玉被当作顽石、黄金被当作土块、珍珠被当作砂砾、随便丢弃也不觉得可惜。

宫内歌舞之盛,同样让人难以想象——“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秦皇若在之处,则歌台春暖;不在之处,则舞殿风凄。以至于出现——“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的怪现象。

殿内宫人,为了能见皇帝一眼,每日梳妆打扮——“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然而“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有些人,竟这样等了三十六年,都始终未能得见。

为了修建这样一座奢华的宫殿,秦始皇动用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百姓生计,无比艰难;社会矛盾,不断加剧。民间甚至流传着:“阿房阿房亡始皇”的民谣。

于是,“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杜牧用短促有力的文字,结束了对于阿房宫之事的叙述。

并且,非常简洁地概括了——秦皇无道,导致:农民起义、宫殿被焚的后果。

将秦朝的毁灭,总结为——秦皇骄奢淫逸,自取灭亡:“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或许有人会说,杜牧如此详细地描写了阿房宫的奢华,可到了总结秦朝亡国的原因的时候,却只用了这样寥寥几句话,是不是会显得太简单了呢?

其实,这,一点都不简单。因为,对于秦朝统治者的斥责,是贯穿全文的。

杜牧,先写了阿房宫的奇丽、写了宫中美女的情态、写了堆积如山、被随意放置、视若瓦砾的珍宝——这极尽铺陈夸张之描写,一方面,体现了赋这种文体的特色:铺陈、夸张、对偶、排比。

另一方面,则更形象真切地说明了:统治者的穷奢极欲、挥霍无度,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维持这种生活只有一个办法——搜刮民财、征用民力。

就好像《古文观止》中,评价的那样:“前幅极写阿房之瑰丽,不是羡慕其奢华,正以见骄横敛怨之至,而民不堪命也,便伏有不爱六国之人意在。”

沉于奢、施暴政,必然将百姓,置于与自己完全对立的地位。

当百姓们再也无法忍受之时,就是统治者的覆亡之日。

秦王朝如此,秦王朝之后的一个个封建王朝、封建政权也是如此。

历史是一面镜子,读“前车之鉴”是为了走“明日之路”。正如杜牧在文章结尾处,所指出的:“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二、项羽烧毁阿房宫,据后人推测,总共有三个原因:

项羽火烧阿房宫的说法,流传了约两千年——根据历史记载:富丽堂皇的阿房宫,在秦朝灭亡之后,被项羽一把火烧毁。

实施暴政的秦朝,在农民起义军和诸侯的割据下迅速灭亡。而耗费多少物力人力修建的阿房宫,为何会被项羽一把火烧毁?

据当时记载:烧毁阿房宫的大火,整整持续了一个月。当时,很多人,对于项羽这种做法,很不理解。

而后来,项羽与刘邦争夺天下,失败之后乌江自刎。

项羽烧毁阿房宫,据后人推测,总共有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就是:项羽想称帝,并在击败秦朝之后与刘邦开始争夺天下。

项羽在争夺天下的过程中,烧毁阿房宫,也是他的计划之一。

阿房宫,是秦始皇富丽堂皇的宫殿。如果项羽不烧毁,阿房宫就代表着——他会延续秦始皇残暴奢侈的生活。

烧毁阿房宫,就代表自己:讨厌这种奢侈的生活;自己执政后,一定会勤俭节约,爱民如子;烧毁阿房宫,其实,就是一种向天下百姓表明决心的做法。

第二个原因——就是:当时,刘邦的势力,不断扩大。如果项羽不烧毁阿房宫,很有可能:刘备攻取咸阳之后,就会占据如此富丽堂皇的宫殿。

这样,刘邦在身份和地位上,就会高出项羽很多,更有可能控制天下。

所以,项羽直接:一不做二不休——自己得不到,刘邦也休想得到。

第三个原因——就是:项羽认为,阿房宫,是秦朝的产物。如果继续使用阿房宫,作为自己的寝宫,一定会被人认为:自己是秦朝的延续。

而项羽真正的目的,是:自己一统江山,创立一个新的朝代。

不管是项羽还是刘邦,对于天下的争夺,都誓不罢休。

自古以来,对于帝王之位的争夺,就是兵家常事,很多朝代起兵造反,就是争夺帝王之位。

房宫属,于秦朝的产物。它,从某一角度,代表着权力。烧毁阿房宫,也已经是一个必的趋势。

当然,对于烧毁阿房宫的事情,很多年来,一直都是人们争论的焦点。

三、阿房宫被毁的历史教训:

1. 《阿房宫赋》,描写秦始皇——喜繁华奢侈,连梁柱上、光彩耀目的钉头、都比粮仓里的米粒还要多。

2. 《阿房宫赋》,描写了:秦人对从六国剽掠而来的珍宝,不知珍惜,生活奢侈浪费无度。  

3. 在《阿房宫赋》中,杜牧提出了:秦国如果爱惜六国的人才,就能世代为君,安享天下。 

4. 在《阿房宫赋》中,文末总结了秦国灭亡的教训,并借古讽今,以告诫后人:如果不从秦的灭亡中引以为戒,仍要重蹈历史覆辙。

5.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总之,我们只有: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我们方能立得住、行得稳、走得远。

6. 历史是一面镜子,读“前车之鉴”,是为了走“明日之路”——能战胜自己的人,才是最终的胜利者。

7. 从西汉.贾谊的《过秦论》,到宋.苏询的《六国论》,再到唐.杜牧的《阿房宫赋》,都详细分析了:秦国、六国的兴盛衰亡和教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8. 以上名作,其中的许多警句,震聋发聩、启人深思。表现了:正直的知识分子——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见微知著、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伟大情怀!


圆明园:

一、圆明园,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惨遭浩劫和毁灭:

圆明园,始建于1709年(康熙48年)——历经: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四代帝王的营造。

圆明园,它,继承了中国3000多年的优秀造园传统——既有宫廷建筑的雍容华贵、又有江南园林的委婉多姿、同时又汲取了欧式园林的精华——把不同风格的园林建筑融为一体。

圆明园,被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誉为:“理想与艺术的典范”。

圆明园,初建者是爱新觉罗·玄烨(康熙)。始建于康熙46年,最初,是康熙批准建的,给皇四子(即雍正)的赐园。

雍正即位后,在园南部,增建正大光明殿、勤政亲贤殿、以及内阁、六部、军机处诸值房。

乾隆在位60年,他除了对圆明园继续进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还在东侧,新建了长春园,在东南邻并入了绮春园。

乾隆三十五年(1770),圆明三园的格局,基本形成。

嘉庆时,又对绮春园,进行修缮和扩建,使之成为主要园居场所之一。

圆明园的总设计师,名叫:雷金玉,他是在修建紫禁城时,被康熙看中,但在实际建造中,大多还是皇帝的看法。

不论是康熙、雍正还是乾隆,都亲自指导。

圆明园,座落在北京西郊海淀,与颐和园紧相毗邻。由圆明、长春、绮春三园组成。占地350公顷,其中水面面积约140公顷,是清朝五代皇帝历时150余年,集中无数能工巧匠倾心经营的大型皇家宫苑。

圆明园,这一名称是由康熙帝命名的——康熙帝御书三字匾牌,就悬挂在圆明殿的门上方。

乾隆帝继位后,在圆明园内,调整了园林的景观,增添了建筑组群;并在圆明园的东邻和东南邻,兴建了长春园和绮春园(同治时改名万春园)。

这三座园林,均属于圆明园管理大臣管理,称圆明三园。清朝中期,在园内相继又有多处增建和改建。

圆明园,是中国清代的大型园林,其建筑精美异常。

圆明园,不仅汇集了江南若干名园胜景,还移植了西方园林建筑,集当时古今中外造园艺术之大成。堪称人类文化的宝库之一,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一座博物馆。并藏有大量的文物和书籍。

圆明园,大量仿建了中国各地、特别是江南的许多名园胜景——其中,主要建筑类型包括:殿、堂、亭、台、楼、阁、榭、廊、轩、斋、房、舫、馆、厅、桥、闸、墙、塔,以及寺庙、道观、村居、街市等;建筑平面布局共有38种。

圆明园的园林造景,多以水为主题,部分建筑,包含大量宗教元素。

清咸丰六年(1856年)10月,英国和法国在沙皇俄国和美国的支持配合下,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即:为扩大在华特权,令鸦片贸易合法化,英法联军攻陷广州、大沽炮台,进据天津。

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订立《天津条约》。

条约签订后,英国公使额尔金却提出要在北京换约。得到应允后,英、法、美三国公使,1859年6月进京时,却未按规定路线行进。

僧格林沁视之为侵犯,率兵击退了这三位不守规矩的公使。

1860年8月,英法联军决定——“报仇雪恨”——以舰船两百余艘、陆军17000人,再次攻占大沽、天津,进犯北京。

咸丰皇帝速派载垣到通州,与联军谈判。

9月14日,清政府屈从了英法的各项要求,达成了停战签约的协议。

眼看战争就要结束,不料,9月17日,以公使翻译巴夏礼为首的英法使团,又突然提出觐见皇帝的要求。

按满清“朝贡体系”的完整外交模式,公使觐见皇上,必须行跪拜之礼。

结果到了谈判现场,巴夏礼根本就没有谈判的意思,全程傲慢无礼,对清朝官员口出秽言。

巴夏礼这番行为,激怒了前来谈判的御前大臣载垣。载垣下令僧格林沁率兵,在通州张家湾,将巴夏礼使团、包括一些记者在内的一行39人、擒拿羁留。至此,通州谈判全面破裂。

擒拿后,羁留、监禁期间,这些人质,被百般拷打,一个月后,只有19人生还。

这是近代战争史、外交史上都罕见的事例。

中国自古有:“擒贼先擒王”的战略思想;也有“两国交兵,不斩来使”的外交准则。

在谈判期间,将巴夏礼外国使团的使者,扣押并折磨致死,不能不说是处置失当。

特别是在:敌强我弱之时,这无疑给入侵者,提供了施展暴行的借口!

清咸丰十年(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向圆明园开拔。

法军先行,在贤良门(二宫门)击溃几十名技勇太监的最后抵抗,英法联军,绕经北京城东北郊,直扑圆明园,当天占领了圆明园。

随后,如我们所知的,联军在圆明园中,展开了大肆的抢劫。

当时,僧格林沁、瑞麟残部在城北一带,稍事抵抗,即行逃散。

法军先行,于当天下午经海淀,傍晚,侵略军闯入圆明园大宫门。

次日,军官和士兵就进行抢劫和破坏。

为了迫使清政府尽快接受议和条件,英法联军洗劫两天后,向城内开进。

同年10月7日,英法联军闯进圆明园后,法军司令孟托邦当天即函告法外务大臣:“予命法国委员注意,先取在艺术及考古上最有价值之物品。”

英法侵略军入园的第二天,军官和士兵们,冲上前去,抢劫园中的金银财宝和文化艺术珍品。

同年10月18日,为了掩盖抢劫罪行,数千名英国骑兵奉命到圆明园,开始放火。

但在1860年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先后两次被焚。期间,众多文物被烧毁、掠夺。

其中第一次,被认为是在1860年10月7日,第二次则是在10月18日。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圆明园的建筑和古树、名木,遭到彻底毁灭。

清朝灭亡后,圆明园的遗物,又长期遭到:官僚、军阀、奸商的巧取豪夺。

二、火烧圆明园:

火烧圆明园,在狭义上,指——焚烧圆明园;广义概念上,其实,焚烧范围,不仅只是圆明园一处,而是——京西的:皇家三山五园等。其焚毁的范围及程度,远远比圆明园大得多。

时年,清朝咸丰皇帝,是他30岁的整寿——圆明园里的上下天光,正在搭设天棚,要为这位年轻的皇帝庆寿。

然而,咸丰却没有做寿的心情。因为——这一年的内忧外患,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内有太平天国的忧患,外有英法舰队的入侵。面对这危难的局面,咸丰皇帝,却难于应付。

当时,亚罗号事件爆发;英国乘机扩大事态,要求——解决多年未决的入城问题;法国因马神辅事件,与英国结成联盟;俄美两国,也参与行动,联合向清廷提出——以公使驻京。

1860年8月1日英军登陆北塘,第三次大沽口之战,由此展开。

8月24日,天津陷落,英法联军直逼北京。

9月18日因为咸丰不许英法使节——进京亲递国书,通州谈判破裂,战事再起。

法联军攻占北京后,占据圆明园。

中国守军,寡不敌众;圆明园总管大臣文丰,投福海自尽;住在园内的常嫔,受惊身亡。

4天后,咸丰皇帝,从圆明园出逃。

10月6日,英法联军进入圆明园进行抢劫。

1860年10月18日,是圆明园和中国近代史上,一个——耻辱的日子!

这天,约翰·莱启尔将军,率领英军第一师的3千多人,来到圆明园,先大肆抢劫和洗劫,然后纵火焚烧。

参与过当时劫掠的——英法军官、牧师、记者留下大量的文字,所描述的情景,今天我们已经耳熟能详,但每每读起来仍然触目惊心:

园内珍宝太多,以致不知该拿什么。

有的往外衣口袋里装进金条、金叶,有的帽子里放满了红兰宝石、珍珠和水晶石,有的背负装满了珍宝的大口袋,有的脖子上挂着翡翠项圈,有的半身缠着织锦绸缎……

为了抢夺财宝,他们互相殴打,甚至发生过械斗。

足够北京半数居民之用的高档绸缎,都被士兵们用大车运走;一个法国军官,抢劫了价值60万法郎的财物;一个英国军官掠得一尊可值1200英镑金佛像;蒙邦托的儿子掠得的财宝可值30万法郎,装了好几马车;一个名叫赫利思的英国兵,一次就抢掠了二座金佛塔(均为三层,一座高7英尺,一座高6.4英尺)和大量珍宝,让7名壮夫替他搬运回军营,他因此暴富,享用终身,得了个“中国詹姆”的绰号……

抢掠之外,他们糟踏了的东西更不计其数。有几间房子充满绸缎服装,衣服被从箱子拖出来扔了一地,人走进屋里,几乎可遮没膝盖;工兵带着大斧,把家具统统砸碎,取下其中镶嵌的宝石;一些人打碎大镜子,另一些人向大烛台开枪射击,以此取乐;大部分法国士兵手抡木棍,将不能带走的东西全部捣碎。

大肆掠夺的同时,还焚烧了十几处建筑,以销毁罪状。10月9日,法国军队暂时撤离时,这座秀丽园林,已变得满目狼疮。

圆明园文物,被掠夺的数量,粗略统计——约有150万件:上至中国先秦时期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圆明园大部分文物,尽数流失海外。

英国军队首领 额尔金 在英国首相 帕麦斯顿 的支持下,下令烧毁圆明园,以毁灭证据。

成群结队的士兵,手持火把奔向圆明园各处纵火。顷刻间,几十处地方的建筑,都冒出缕缕浓烟。

3500名英法联军,冲入圆明园,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三日不灭——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及海淀镇,均被烧成一片废墟;安佑宫中,近300名太监、宫女、工匠,葬身火海。

接下来,英军方面,意在——从精神上“征服”清廷乃至整个中国——即当时英军全权专使  额尔金  所言的:“使中国与欧洲惕然震惊”——所以,决心烧毁咸丰皇帝最宝贝的圆明园!

最终,10月18日和19日,英军执行额尔金的命令,在圆明园搭柴放火。由于纵火工作是分头进行的,因此圆明、长春、绮春三园内各处同时起火,整个宫苑变成一片巨大的火海。

火光熊熊燃烧,圆明园顿成一片火海。这次空前的大火,使这座世界名园,化为一片废墟。

大火连烧3天3夜,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罕见的暴行。

大宫门外的六部朝房、銮仪卫值房、内务府值房、澄怀园(翰林花园)、上驷院、武备院,畅春园恩慕寺、恩佑寺,以及西苑阅武楼、清溪书屋等建筑全被烧毁。

只有处在偏僻角落、湖池之中的部分建筑,幸免于难;而长春园北部的西洋楼景区,由于基础材料为砖石,受损相对较轻。

据当事英军的记述:焚烧后圆明园,只“留下一片空旷荒凉的土地,到处都是无法形容的瓦砾”。

大火,使英军营地和圆明园接下来的数日,“白天都因为浓烟满天而变得黯然”。

现在,圆明园,仅存建筑遗址。只得以建立了——圆明园遗址公园。

三、家贼难防:

在圆明园被抢后,很多中国人——“顺洋路”,也进来抢劫。

这里,分为两种人——第一种,是延边居民;第二种,是守护圆明园的护军营。

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印的《圆明园》等资料,记录了当时的情形:

居住在圆明园周围、海淀一带的上万民众,连日到圆明园抢劫。

局势平息后,朝廷从当地民众手中收缴回大量文物珍宝。

由此可知,圆明园被劫掠焚毁,“主犯”罪魁祸首自然是英法联军,但那些趁火打劫大发国难财的国人,却是实实在在的“共犯”,这些“奸民”难逃其咎。

晚清  汪康年  所著《记英法联军焚劫圆明园事》一文中说:

“相当一部分中国的普通民众直接参与了劫掠、焚毁圆明园的行动。而且,根据当事法国军官的回忆,联军之所以下焚毁圆明园的命令,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为了驱逐不断涌来参与抢劫的华人。”

大量国人,趁着英法联军在圆明园劫掠的机会,涌了进来,和侵略者一同,抢劫圆明园里的珍宝!这,就是许多国人干的!

最令人气愤的是:

当英法联军准备纵火的时候,发现没有工具。于是,周围国人,立马携来火线、秫秸一切引火之物,希望侵略者能够尽快纵火。其后,这些人更是“到处引火延烧”,推波助澜。

的确,英法联军罪行不可饶恕。但是,我们对那些尾随在洋人屁股后面,参与了整个劫掠、焚毁圆明园的国人,又该如何评定?

这,实是令人蒙羞,令人感到悲哀。

根据历史记载,当时国人毁坏圆明园的意念和力量,才是最为疯狂最为持久最为恐怖的。

在1860年大火后的三四十年中,国人围绕圆明园的盗窃,真是没完没了——值钱的物品偷光后,他们又将散落、埋没于土中的细碎宝物,挖地三尺来搜寻——时有谚曰“筛土,筛土,一辈子不受苦”。

当然,我们也不能将责任,全部甩给这些普通老百姓。

作为清王朝的统治者,当时的清朝皇帝咸丰,早就带着家眷,逃离了紫禁城,根本不管老百姓的死活。

既然国不爱民——统治者也不把民众的性命当回事;又凭什么、指望民众——拿自家性命去爱国?

太平盛世,统治者作威作福,剥削民众;灾难来了,又扔下民众不管不顾、自先逃命,导致积蓄已久的民众怨气,自然如火山一样爆发。

人们——巴不得看到统治者,统统死掉——焚毁你的家园还是轻的呢,休怪民众无义!这样说来,又能怪谁呢?

归根结底——是清廷腐败无能,导致圆明园被焚毁。

统治者,为掩盖自己对国家、对人民犯下的罪恶,说这个“奸人”、那个“汉人”带的路,嫁祸于他人,找替罪羊。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转移人们的注意力、掩饰自己的惶恐、洗脱自己的罪恶。

后来,同治,为了给慈禧庆祝生日,于1873年下令修复圆明园。

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时期,继续修建圆明园,但花了大量的经费,只修了颐和园。

四、勿忘国耻,铭记历史:

记忆,是一种责任。相信——每当看到圆明园,惨遭外国侵略者洗劫焚毁后的”断壁残垣的悲壮景象时,这句话,都会在大家心中响彻震荡。

圆明园,集雄伟与悲壮于一身!它,凝聚着太多人的记忆!因此历史与责任,尤其显得——更加沉重!

在圆明园罹难160多周年的时候怀着沉痛的心情,瞻仰遗址,我们,更加应该牢记历史、勿忘国耻!

160多年前,英法联军中的英军,放火烧毁了圆明园;英法联军,抢走了圆明园里的奇珍异宝约150万件。

作为中国园林艺术史上的巅峰之作,圆明园在十八世纪建成之时,规模宏伟、气象万千,被誉为“万园之园”。

然而,在1860年的那场浩劫中,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烧毁。

如今的圆明园遗址上——只剩:残垣断壁、还有那些烧不掉的石头,在诉说着:惨不忍睹的历史罪行;世人,再也无缘——目睹:圆明园的盛世之景。

所幸,当年两位宫廷画师——沈源和唐岱,奉乾隆之命,历时十多年,创作了:《圆明园四十景》——他们倾尽毕生才学,真实摹绘了:当年圆明园的壮观景象;并由乾隆题诗,工部尚书汪由敦行楷书录。

《圆明园四十景》,全册共40对幅,左诗右图,有98方玺印分钤各册页。

1860年,这幅孤品画作,和其他上百万件圆明园文物一起,被英法联军劫掠到海外。

1862年,画作被法国国家图书馆收藏。

2014年,上海远东出版社,几经努力,获得了法国国家图书馆:首次独家授权——用现代高科技与传统工艺相结合的方式,对《圆明园四十景》——进行原尺寸、原材质的原件再造。使再造件达,到了与原件无限接近、肉眼莫辨的标准。并且,探索了一条流失文物数字化回归的途径。

160多年前的那场大火,烧毁了圆明园。

同时,也让我们警醒——深刻体会到了:国弱被人欺的耻辱。

当然,在160年后的今天,我们更应该明白:一个贫穷、落后、羸弱的国家,只能处于被压迫、剥削、凌辱、掠夺、挨打的地位,连自己的国民都会选择背叛。

一个忘记历史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庆幸的是:中华民族,是一个懂得铭记历史的民族。

圆明园的伤痛,早已镌刻在中华民族历史的耻辱柱上。

历史的硝烟,已然散去。但那凝固在我们心间永恒的痛,却世世代代,不会忘记!

“勿忘国耻、勿忘历史、强国强军”——永远是祖国更加强大、更加稳固、更加美好的必须和保障!

















发布人:2e28****    IP:117.173.23.***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