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者都抱怨找投资难,自己好好的项目居然没有投资人感爱好,真实想不通。其实要想通也不难,只要你自己掏出些钱来去当一回投资人,再用投资人的眼光来看自己!
“投资”这两个字据说是从英文“invest”翻译过来的,中文字面上“投资”和“砸钱”的意思没什么两样。“投”是动词,就是“扔”、“砸”的意思,“资”就是“资本”,就是“钱”……“投资”=“砸钱”,这恐怕或多或少反映在很多创业者的潜意识里。
再看“invest”的原意,这是把in和vest加在了一起。“in”就是“在里面”,“vest”是“背心”、“马甲”、“防弹服”的意思,对呀,你拿了投资人的钱,要贴身放好,保护在防弹背心里,好好用钱生钱,不要白白烧掉。
瞧,中英文在语义上的差别这么大,这也难怪中国的投资人大多趋于保守,尤其是早期的创业项目,往往不被大多数投资人看好,这恐怕也是因为有那么一些创业者根本不把投资人的钱当钱花,而是当柴烧。
好吧,假设你怀揣了大把大把的银子去当阔佬,以下的情形大概就是你每天将看到的走马灯:
创业者:如果你能给我一笔钱,我就去创业。
(投资人:瞧,又来一个讨学费的。)
创业者:最近某某人搞到一大笔VC的钱,其实我们的产品比他们强多了,我们的估值不应当低于他们。
(投资人:嘿嘿,为什么别人已经搞到钱而你还没有?就算别人的产品比不上你,可人家搞钱的本领比你大呀,风投嘛就是要抢第一口水喝的哟,咱们这行业里是“快鱼吃慢鱼”的,投了你怕是要被别人吃掉的。)
创业者:我们准备先融资3000万,出让股份5-10%,半年后再融一个亿,最多再出让10%公司股份,团队必须绝对控股。
(投资人:你把投资人当屎壳螂啊?要钱比撕草纸还简朴。)
怎么样?你当上了投资人,恐怕就不会只站在创业者的角度看问题了吧?创业者和投资人是对弈的两方面,有太多“创业者”爱忽悠,一个个催着你砸钱砸钱砸钱,而投资人就怕这样的话,你越忽悠,他的脑袋缩得越厉害,心里想的是要“保守再保守”,反正再过10年、50年、100年,好的投资机会照样会有的是,不用急。宁可“错过”,也不犯“过错”。
好,下面咱们连续演示投资人和创业者的思维逻辑错位。
小是优美的
对于想融资的创业者来说,能融到更多的钱自然是求之不得的好事儿;而对于投资人来说,投出去的资金量越大,资金增值的压力也越大。简朴说吧,就是钱越多,翻倍就越难。如果给你10块钱,让你翻10倍变成100块,你大概可以立刻答应,即使最后没有赚到100块,你自掏腰包补上也成!但是如果给你10个亿,让你翻10倍,变成100个亿,你有种过来拍胸脯吗?
投资中有人专注早期(VC),有人热衷于晚期(PE)。做早期的希望高回报,自然要四两拨千金,以小博大;热衷于晚期的,自然就要找到成熟的公司,给他们很多很多钱,巴菲特就是这么干的,他的公式就是:找到每个行业里最大最大的公司,然后给它们很多很多的钱,然后耐心等候很长很长工夫,然后它们有一天总会赚不少钱,所以他找的都是行业中领袖的巨头,比如饮料里选可口可乐、零售业里选沃尔玛、软件行业选微软……创业者们别瞪眼,因为你太小,虽然优美,但巴菲特是不会来投资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