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科院之声不定期手绘一张“科学史小画”,为大家介绍一段科学史和其背后的故事。
他缓缓抬起手,力图将爱因斯坦放置在画面的中央。在明亮的书房中,一个慈祥的老人出现在视野前方。是时候了!他眼疾手快地按下快门,这一刻便定格为永恒。
这位为爱因斯坦照相的年轻人,正是后来成为我国著名流体力学家、理论物理学家的周培源。
一、早年求学生涯
1902年8月28日,周培源出生在江苏宜兴县,父亲周文伯是清末秀才。周培源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17岁时考进了清华学校。尽管天资聪颖,但周培源在学习中极为勤奋,对女儿常常教导:“我并不聪明,但十分勤奋,中国有句俗话,以勤补拙,我就是这样的。”周培源毕生都践行着这番话。
1924年,从清华园毕业的周培源踏上了远赴美国的求学之旅。周培源心无旁骛、矢志学业,短短三年半的时间相继获得芝加哥大学的学士、硕士学位以及加州理工学院的博士学位。后来,当女儿问起他何以如此神速时,周培源回答:“勤奋,别人夏天都休息时,我到处去选课,所以很快学满学校规定的学分。”1927-1929年,周培源在欧洲从事研究。1929年秋回国,受聘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
据1924年《清华周刊》记载,“本校教职员在校任事多年者,照例可请假休息一年或由校中津贴赴美考察或研究一年。”照此规定,1936年已是周培源担任清华教授的第七个年头,他利用学术休假的的机会前往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参加由爱因斯坦主持的广义相对论讨论班,以提升物理学理论知识和专业素养,这便是周培源与爱因斯坦认识的开始。
二、给爱因斯坦照相
虽然两人在1936年结识,但周培源仰慕爱因斯坦久矣。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十年后他又建立了广义相对论。就在周培源考入清华学校的那一年,广义相对论的预言之一——经过太阳引力场附近的光线将发生弯曲得到了爱丁顿日食观测的证实。这一消息轰动了世界,相对论也成为青年学子津津乐道的话题。年轻的周培源开始着迷上相对论,这一迷,就是一辈子。
早在芝加哥大学求学期间,周培源便对广义相对论进行了若干思考。1928年在加州理工学院完成的博士论文《在爱因斯坦引力论中具有旋转对称性物体的引力场》,被授予“最佳论文”的荣誉。抗战爆发后,为了让科学直接服务于战时所需,他将研究方向转向了湍流学,暂时将对相对论的热情埋在心底。周培源在引力论方面的研究,一直是一位“坐标有关论者”,也就是认为坐标是有物理意义的。1991年,他的学生李永贵通过实验得出地球表面光速的相对差值在10-11量级上相同的结果,这一结论使人们对爱因斯坦引力论有了新的认识。
再回到1936年,周培源参加爱因斯坦主持的广义相对论研讨班。在研讨班中,爱因斯坦总是热情鼓励这一群青年物理学家的研究工作,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同时也虚心聆听年轻人的建议。会上,每当报告人汇报结束后,爱因斯坦都诚恳地与大家探讨。研讨班的学习,使周培源受益匪浅。
1937年夏季,愉快而充实的讨论班学习生涯告一段落。临行前,周培源到爱因斯坦的书房向他辞行。这位来自东方的年轻人兴致勃勃地拿起了相机,在爱因斯坦的书房里为他拍摄了一张照片。
一个整齐有序的大书柜映入眼帘,在书柜的前方坐着一位身着深色马甲,白色长袖衬衣的银发老人,只见他神态自若地坐在那里,手里似乎拿着眼镜一类的小物件,一双睿智的眼睛平和地注视着前方,像是和这位拍照的年轻朋友深情告别。
这张照片一直未公开,直到1955年爱因斯坦逝世后,《科学通报》的编辑许良英发表了一篇纪念文章,借用了这张照片,才首次公开。
三、坚持真理
相对论自1905年问世以来,质疑和批评的声音从未中断。令人遗憾的是,相对论在我国也曾遭受了类似的命运。
在一次批判爱因斯坦的会议上,批判者都希望周培源能够爆出一些“猛料”,得到周培源对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否证。因为周培源与爱因斯坦有过直接交往,他的态度显得至关重要。但周培源的表现却让他们大失所望,他拒绝曲意迎合,发言的内容大致成了“回忆爱因斯坦”。周培源细说了在普林斯顿大学期间爱因斯坦如何生活简朴、如何关心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以及如何在战后参与世界和平运动等等。他曾直言不讳地说:“狭义相对论搞不动,广义相对论有争议。”他从不抹黑爱因斯坦,尊重真理、实事求是。这样,荒唐的对爱因斯坦的公开批判也就不了了之,这场科学闹剧最终在一片哗然声中谢幕。
“一个科学家应该说真话”,周培源对女儿周如玲如此吐露心声。周培源坚持真理、尊重大师,不畏强权的精神弥足可贵。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曾这样赞誉周培源:“大家对周先生很佩服,因为他不怕压。”
作者秦显韩,系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科学史系博士生
来源:中国科学院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