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可乐妈
来源 | 妈妈抱团原创
我曾听说过一个观点:
“人与人之间有一个情感账户,每次让对方开心,存款就多一点; 每次让对方难过,存款就少一点。”
其实,家庭成员之间更是如此。
一个家如果能不断储蓄感情,哪怕没有足够的物质,丰盈的爱意也足以支撑一家人把日子过得热气腾腾;
反之,如果一个家总是消耗情感账户,即使日入斗金,每个人的生活也不会幸福。
很多时候,正是相处模式,决定了一个家的情感账户最终是盈余还是破产。
那么,什么才是一个家最好的相处模式呢?
1.琐事不争
俗话说得好:
家是讲爱的地方,不是讲是非对错的地方。
一个幸福和睦的家庭,往往离不开彼此的包容和理解。
作家杨绛在《我们仨》一书中曾讲述过自己的一段亲身经历:
有一回,杨绛和钱钟书在出国的轮船上,因为一个小小的法语发音争吵了起来。
杨绛说钱钟书发音不准,带着乡音。
钱钟书则极力反驳,还因为不服气,说了许多伤感情的话。
同样的,杨绛也拿最伤人的话反唇相讥。
最后,彼此都不肯让步的两个人找来了同船的一位法国人公断,对方告诉他们,杨绛的发音是对的,是钱钟书错了。
直到这一刻,杨绛才意识到:
“我虽然赢了,但我一点也开心不起来。”
随后,两人约定好,“以后不妨各持异议,不必求同”。
就这样,结婚几十年,钱钟书夫妻俩几乎再没吵过嘴、红过脸。
在他们的努力下,小女儿钱媛从小就沐浴在家庭和睦的暖阳中,渐渐也养成了豁达、开朗的性格。
多年后,钱媛遇见了第二任丈夫杨维成。
那时,杨维成已有一双儿女,大儿子杨宏建更是正值青春期。
这样的重组家庭,像是一个随时可能爆炸的火药桶。
但钱媛却用自己的大度和真心一次次化解了争执,征服了两个孩子的心。
而在钱媛看来,这份不计较的智慧,正是从父母那里“遗传”来的。
她曾表示:
“我特别感激爸爸妈妈,因为他们相亲相爱、琴瑟和鸣,所以我觉得自己是个幸运的孩子。 我见过好的家庭是什么样的,从而拥有了相对健康的爱的敏锐嗅觉,知道怎么往正确的方向跑。”
牙齿和舌头在一起,尚且有磕碰的时候,更何况是家人之间的相处。
如果处处都要争个高低对错,最终,也不过是赢了道理,输了感情,得不偿失。
所以,越是聪明通透的人,越懂得包容退让。
正如法国哲学家蒙田所说的:
“一个人能和家人和睦相处,这是人生的重大成就。”
而从小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长大的孩子,耳濡目染,自然也能够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不争不吵不计较,用宽阔的心胸处理生活中的矛盾。
因为他们知道,和和美美,才是一个家最好的风景。
只要家人之间互相理解,相互包容,再苦再难的日子都能被爱与温情所治愈。
2.大事不责
前段时间,一位博主发了这样一则微博:
他出门旅游,坐飞机时,遇见了一家人。
这家人里,有一个小孩子的证件过期了,孩子妈妈就陪着他没有登机,转而回家了。
其余的家庭成员则按照计划,继续旅行。
但因为其余的家庭成员的行李,都是挂在这位妈妈的名下托运的,这些行李自然也就被退回了。
如此一来,他们每个人相当于就只有一张身份证,什么都没带就出来旅行了。
博主设想了一下:
如果类似的情况发生在自己,或是自己父母身上,势必是要大发雷霆、相互指责一番的。
然而,这家人却截然相反:
他们丝毫没有气恼,只是打电话托人帮忙拿行李,随后,找人寄个箱子到旅行的目的地,全程气氛都很松弛。
甚至这家人中另一个初高中模样的孩子,都丝毫没有表现出紧张、不安等情绪。
飞机起飞后,他们仿佛完全没有受到这次突发事件的影响。
只是开心地讨论了下,等落地后是不是该买点生活用品,就为先前发生的意外画上了句号。
而这一刻,坐在一旁的博主,却不知为何有点想哭。
他感叹道:
“原来这个世界上真的有这么松弛的家庭关系……”
没想到,看似简单的一则微博,却引发了无数网友的共鸣。
不少人表示,自己从小到大只要做错一件小事,就会挨打挨骂,以至于现在,对待他人的过失也是十分苛刻。
看了这些评论后,我一下子想起了心理学上的一个名词:
异化的沟通方式。
指的是遇事后,不想着如何解决问题,只顾着责备对方的一种沟通方式。
心理咨询师周慕姿在书中曾提到过这样一个案例:
一对父母已经很久没有见到女儿了。
突然有一天,女儿打电话回家,说自己终于放假了,接下来她准备跟朋友出国旅行。
父亲听后,怒气冲冲道:
“你有没有听过‘父母在,不远游’? 一放假就想着出去玩,丝毫没有考虑过父母的感受,我怎么会养出你这种不孝女!”
于是,女儿只得气鼓鼓回了家。
但父女俩却都因赌气不肯跟对方说话,局面一下子陷入了“两输”的状态。
倘若一开始,父亲听完女儿的安排,不是责备,而是说:
“听到你放假了,爸爸妈妈很开心,也很想念你,你要不要安排一两天回来看看我们呢?”
那么结局或许就大相径庭了。
心理学上的“南风效应”提醒我们:
与孩子相处时,温和的关怀永远胜过严厉的叱责。
疾言厉色的父母,一张嘴就是无休止的指责和批评,最终,只会把孩子越推越远;
而春风般和煦的父母,则能够用松弛感搭起一道桥梁,一点点拉近了孩子与父母之间的距离。
要知道,一万句“都怪你”,也不如一句“我陪你”。
3.遇事一起扛
最近,听说了老家一位亲戚的经历,感触颇深。
亲戚和妻子原本经营着一家小工厂,夫妻二人勤勤恳恳,生意也一直都不错。
可天有不测风云,一场意外,却让工厂陷入了深深的困境。
一开始,只是订单减少。
艰难支撑了半年后,亲戚的工厂彻底没了生意,为了止损,只得匆匆遣散了工人。
这时,上初中的儿子察觉到家里气氛不对,追问父母发生了什么。
亲戚的妻子不愿意说,只是摇摇头,敷衍道:
“小孩子家家的,只要念好自己的书就够了,其余不关你的事。”
见儿子不罢休,亲戚没办法,只得将工厂的情况告诉了儿子。
说到最后,亲戚哽咽了。
儿子反而像个小大人似的宽慰他:
“工厂虽然没了,但咱们一家人至少还生活在一起……”
一夜之间,原本叛逆、敏感的儿子像变了个人似的,开始学着关心父母,给父母打气。
在儿子的鼓励下,夫妻俩重整旗鼓,在夜市支起了一个小吃摊。
儿子每天一放学就过来帮忙,没客人的时候,就蹲在花坛边上做作业。
夫妻齐心协力,孩子懂事体贴。
谈起亲戚家时,大家言辞间都是满满的羡慕和敬佩。
中国高教学会学习科学分会会长魏书生曾指出,一个人的头等大事,就是承担家庭责任。
现在,很多家长总觉得唯有“学习”才是孩子的分内事,其余的一切都不让孩子操心,哪怕自己吃糠咽菜,也要保证孩子应有尽有。
可实际上,孩子也是家庭的一分子。
有了帮父母分担重担的机会,即使是与黄土相伴的生活,也能活成黄金般的岁月。
有人曾对杨绛说:
“你们夫妻俩一个是学者,一个是作家,可谓是大成就。”
没想到,杨绛却淡淡回答道:
“作家不算多大成就,我最大的成就是我有一个好家。”
如何将家庭变成自己最宝贵的财富?
最好的办法,就是琐事不争,大事不责,遇事一起扛。
父母把握好这三个关键,家庭自然能够经营得温馨美好,孩子也能在爱的氛围中,成长得更加豁达、自信、有担当。
本文来源|妈妈抱团(ID: mmbaotuan),妈妈的辛苦和幸福,我们都懂;妈妈们的成长交流平台,欢迎关注。
图片来源|pixabay
责任编辑|王佳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