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销售员为什么要从无意识销售到技巧性销售转变?据调查:凡是采用了技巧性销售的导购员成交率很高,但是采用无意识销售的导购员成交率就极低。什么是无意识销售?什么是技巧性销售?跟世界工厂网小编来探索为什么!
凡是采用了技巧性销售的导购员成交率很高,但是采用无意识销售的导购员成交率就极低。什么是无意识销售?什么是技巧性销售?
一、无意识与技巧性销售的区别
终端竞争变激烈了,每个行业、每个品牌、每个导购都期望在终端能用最短的工夫达成销售,都在追求1分钟成交法、3分钟成交法、5分钟速成法等,但往往事与愿违为,销售的工夫拉成了30分钟、60分钟依然未成交。销售的过程,是需求与利益、买与卖、左脑与右脑、理性与感性相互融合的混合体,其中布满了思考、甄别、演示、讲述、互动等技巧与方法。对顾客释放信息的飞快辨认、判断,然后把握,快速形成应对策略。这些策略很多是固定的技巧方法。
笔者为多个手机企业做过终端巡回培训,每个企业培训前都要做深化的市场调研。在各地调研时发现一个共性:凡是采用了技巧性销售的导购员成交率很高,但是采用无意识销售的导购员成交率就极低。
什么是无意识销售?什么是技巧性销售?举几个例子就很轻易明白了。
例1:
手机导购员开场的时分大多会问:"您手机给谁买的啊?"
笔者回答:"给我女朋友买的!"
导购员:"这款不错,您来看看,喜欢的话我给您拿真机。"
例2:
导购员:"您手机给谁买的啊?"
笔者回答:"给我女朋友买的!"
导购员瞄了笔者两眼,然后说:"帅哥,你这么帅,您女朋友肯定也很美丽,美丽的女孩子肯定要用美丽的手机,您看下我们最美丽的这款手机。"
案例1和2的区别在于:案例1的导购面得到顾客答案后赤裸裸直奔主题,立刻推介产品!任何顾客在刚与导购接触的前几分钟,都是戒心最重的时分。顾客刚到卖场,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没有自己认识的事物。陌生就会造成紧张与戒备,紧张与戒备就会影响他对信息(事物)的判断,接着会形成强烈的自我防范意识。在顾客的戒心未消时推介产品,只能事倍功半!这明显是没经过训练的无意识销售。案例2的导购在得到顾客的答案后,不是直奔主题,而是通过赞美化解顾客的戒心,并为要推荐的手机做好了铺垫。这是经过思考的一种有效应对。
例3:
在成都太升南路做市场调研时,发现所有的手机导购员都会向顾客索要SIM卡:"先生,您的手机卡给我用下,试一下机器""先生,这个采用的是2.5G上网,拿您的手机卡试试,网速很快!"后来在明访座谈时就问导购员要顾客的SIM卡有什么目的?导购员的回答很一致:为了留住顾客。要了手机卡,顾客不会轻易走掉,就算肯定要走,我没把卡拔出来还给他,他还是要回来。
例4:
在长沙调研时,走遍全城没发现一个导购向顾客索要SIM卡。偶然某店一个导购向笔者索要了SIM卡,颇是高兴。然后向其亮明身份问她为什么向笔者要卡,没曾想导购员是这么说的:"井越老师,你老是在问这个手机上网速度快不快,但我的卡没包月,所以想用你的试试".明白了,这个导购员是为了给自己省钱。
案例3的导购要SIM卡是刻意的,是为了留住顾客,这是一种技巧。但案例4的导购员仅是为了省钱,这是把日常生活省钱的习惯用到了工作上。
这样的例子很多,不再多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