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学堂
康师傅是如何超过统一的?
2014-07-11 11:04  浏览:371135  搜索引擎搜索“手机晒展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手机晒展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据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6月底,康师傅在中国方便面市场份额已达54.1%,而统一的市场份额则不足15%。并且,康师傅旗下的茶饮料也拼到了市场第一名,占有率为53.14%,几乎是第二名统一的两倍,康师傅是如何超过统一的?

  业内对康师傅与统一的解读,已是数不胜数,大家还是对康师傅——这个在台湾默默无闻的无名小辈,到占领中国大陆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存在诸多疑惑:它凭什么超越“老大哥”统一?它的增长秘诀是什么?它成功甩掉统一的刹手锏是什么?这些问题需要从康师傅的发展历程,以及它与统一的较量过程中去深化挖掘。

  一、感知行业本质

  透过康师傅具有传奇色彩的创业背后,很多人把康师傅的成功,以至是超越统一归结为市场先机和巨大的市场增长潜力,但笔者认为,这是魏应行在历尽挫折之后,感知到了行业本质。

  康师傅的创始人是台湾魏氏四兄弟:魏应州、魏应交、魏应充和魏应行。1958年,康氏四兄弟的父亲魏德和在台湾彰化乡村办起了一间小油坊,起名为“鼎新”。从小时分起,四兄弟加上三个姐姐就在油坊帮助做活。尽管特别辛苦,但油坊的规模一直发展不起来,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末他们的父亲去世时,家产与负债也是基本相抵。

  在诸多因素的困扰之下,1988年,受家人重托的魏应行从香港转道来到大陆寻觅机会。那时,他在大陆可以说是人生地不熟,在各省之间辗转奔波,考察市场,由于一直开油坊,他很自然地想到要在大陆开发一种食用油,创立“来自台湾的食用油”形象。

  很多人可能还记得上世纪80年代末中心电视台播出的一则广告,台湾电视剧《星星知我心》的女主角吴敬娴那句“用顶好清香油,顶有面子”的广告词,一时深化人心。但遗憾的是,这个产品有点超前,以当时大陆老百姓的消费水平,大多数家庭都用的是散装油,并且锅里有油就不错了,根本还没达到“要面子”的程度,于是产品陷入滞销。

  痛定思痛的魏应行,又先后推出了“康莱蛋酥卷”和另外一种蓖麻油,结局也和清香油一样,广告虽然不错,但也犯下了市场超前的策略性错误,又陷入了失利之中。到1991年时,魏应行带来的1.5亿元新台币几乎全部赔光,就在他准备打道回府时,他又嗅到了新的商机。

  当时,由于他常常在外出差,并常吃一种从台湾带来的方便面,于是他慢慢发现,一同搭车的人们对他的方便面特别好奇,常常有人围观以至询问何处可以买到。魏应行敏锐地捕获到了这个市场的巨大需求,从此开始了走上了翻身立业的征途。

  上世纪90年代初,大陆的方便面市场呈现两极化:一极是国内厂家消费的廉价面,几毛钱一袋,但质量很差;另一极是进口面,质量很好,但价格贵,五六元钱一碗,对普通人来说算是奢侈消费。

  笔者认为,魏应行看到这种市场情况后,肯定是触景生“智”:如果有一种方便面物美价廉,那肯定很有市场。于是他决定消费这种方便面,并给准备投产的方便面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康师傅”。之所以取这个名字,是为了顺应北方人的思维方式——在北方人眼里,“师傅”这个词显得较为专业,而姓氏则取用“健康”的“康”字,以塑造“讲究健康美味的健康食品专家”形象。

  名称起好了,产品档次也定下来了,接下来就是确定口味了。怎样开发符合大陆人口味的方便面呢?康师傅经过上万次的口味测试和调查发现:大陆人口味偏重,而且比较偏爱牛肉,于是决定将“红烧牛肉面”作为主打产品。在价格上,考虑到大陆消费者的消费能力,最终定在1.98元。

  与此同时,康师傅的广告宣传也全面铺开。笔者不得不佩服的是,康师傅从一开始就具有极强的广告意识。这一次,康师傅一改前两次用真人作广告的做法,根据名字塑造了一个比较轻易记忆的动画人物,因为当时台湾对大陆观众还很有吸引力,为了迎合观众的心理,康师傅给品牌定位为“康师傅,来自台湾”,配合红烧牛肉面口味浓、份量足的特点,将广告词设想为“香喷喷,好吃看的见”。从此,魏应行创建的康师傅方便面便如日中天,企业发展突飞猛进……

  结合郎咸平先生对“行业本质”的看法,我们可以认识到,在市场层面,行业本质是为消费者创造价值以满意消费者需求而体现出来的行业特性;在运营层面则是为了满意市场层面竞争需求而在企业内部运用资源的方式和效率。

1/41234下一页尾页
    IP:113.118.50.***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