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到创业,很多朋友可能说“什么都没有怎么创业?”。什么都没有吗?你有你自己,你有亲朋好友,有梦想,这些足矣。三无创业怎样?五无创业又怎样?只要肯流汗,精彩无处不在,陈树鹏的“三无”创业事迹或许能给你很多感叹。
十一前夕,河南省漯河市某酒店人头攒动,一场主题为“下一轮的竞争力”民营经济发展论坛在这里举行。论坛承办单位的负责人特别引人注目,他就是31岁的陈树鹏。
这位刚刚荣膺“漯河市十佳市民”的小伙子,如今是漯河培训教育第一人,他创办的漯河“商道学院”,短短两年工夫,已经培训了7000名农夫工和企业人员。人们很难想象,当初他是从“三无”创业者起步的:一无资金,二无场地,三无师资。
穷孩子不停奋斗
2000年秋,来自河南信阳淮滨县的陈树鹏带着东借西凑的学费,赶赴漯河市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漯河职院”)报到。他高考成绩是428分,超出大专线28分,身为国家级贫困县的农夫子弟,陈树鹏的家庭经济状况相当拮据,无法支持他复读的愿望。漯河职院一年学费3000元,在当时的大专院校里收费最低,陈树鹏心动了。
新生报到第一天,陈树鹏就帮一位99级的同乡师兄卖拖鞋,那天卖了几十套,挣了十几块钱。师兄没有给他分一分钱,但陈树鹏一直心存感激,因为这位师兄给了他大学校园的第一次营销经验。没几天,新生在学校开始军训,当同学们劳累一天在宿舍里睡觉的时分,他挨门推销袋装的飘柔洗发水,一袋只挣几分钱,卖出去三百多袋,挣了十几块钱。这个穷孩子,为了解决吃饭问题,后来还通过推销墨水、201电话卡,挣得一些微薄的收入。
大二时,陈树鹏决定实践创业梦想,他成立了一家“学生服务公司”,一夜之间把小广告贴遍校园每一个角落。次日便惊动了校长。校长亲自找他谈话,告诉他这公司没有相关手续,不合法。陈树鹏懵了,他根本不懂咋办手续。亲自贴的海报,只得再亲自一张张撕去,但“公司”业务依然悄悄开展——他帮一些同学介绍兼职机会,自己挣中介费。
陈树鹏是全班第一个配上传呼机和手机的人,他喜欢交朋友,和小学、初中、高中的同学也都保持着联系,他一人的电话和寄信费用,超过全班其他同学的总和。帮同学介绍兼职,一个人只赚5元的中介费。由于业务量不大,陈树鹏挣的几百块钱中介费,只够交电话费,所以他不得不和自己的“客户”一样,在课余工夫做家教、发宣传单、促销,以至到饭店洗碗端盘子。
大二暑假,交不起学费的陈树鹏请求提前一年毕业,并获得批准,这开了漯河职院的先例。远赴广州之后,他做过仓库管理员和制图员,还做过电话推销员。陈树鹏后悔自己从事电话推销工夫太短,没学到真正的经验——由于一个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他匆匆赶回了漯河。
那是2003年刚刚过完春节,当时陈树鹏在杭州打工的姐姐通知他,她捡到一张500万的支票,准备拿出50万,支持弟弟的创业。回到漯河后,姐姐又打电话给他:“馅饼”没有了。银行鉴定,那张支票是作废的。陈树鹏傻了,“姐姐没上过学,根本不认识字”。他本打算在广州锻炼两年就创业,现在想回广州,也拿不出买车票的钱,只好待在漯河,迎接未知的命运。
潦倒中抓住机会
在漯河贫困潦倒的日子,陈树鹏的创业梦想有了机会。一位朋友开的中介公司经营不下去,把办公场地和装备免费转让给他:那是位于漯河市某单位的一间十来平方米的办公室,只有两个办公桌、两把椅子,还有一部电话。陈树鹏开始起步了,依然做学生时期的老本行,为学生做兼职中介,依然是只挣一点勉强糊口的钱,但2003年夏天,良机来了,他开始吃“招生”饭,这一吃,就吃了8年。
陈树鹏最早招生,是大一暑假跟着学校的老师回淮滨老家招生,这让他积累了经验。改变别人的想法不是一件轻易的事,但陈树鹏做得很好,秘诀只有两个字:真诚。他通过现身说法,告诉那些高考成绩仅上大专线的同乡,漯河职院学费较低,不妨去那里学一技之长,还能拿到一个正规文凭。两年后,他依然靠这份真诚,打动了那些需要改变命运的农夫子弟。
当时陈树鹏找到了漯河市水利技校和食品中专的领导,谈下了招生代理的业务,招到一个学生,他可以获得500元的提成。由于穷得吃不上饭,“借都借不来”,陈树鹏凭借自己真诚的交流,说服一位姓李的招生办主任预支给他500元。2004年暑期两个月的努力没有白费,他挣到了人生最早的一笔大钱:1.5万元。
陈树鹏把父亲从老家接到漯河(他小时分母亲就去世了),租了楼上楼下共五六十平方米的临街民房,楼下是固话超市,由父亲照看,楼上是卧室兼办公室。2004年,他连续经营学生兼职中介业务,又通过代理招生挣到两万元,那一年,他还认识了后来成为他妻子的一位善良的姑娘。
2005年,漯河大中专职业院校开始春季招生,陈树鹏开始了全年代理招生的生意,当年他宏图大展,挣了10万元。
日子越过越宽裕,到2008年底,他发现自己无论怎么努力,挣的钱都突破不了10万,“代理招生没有前途”。
“你挣一亿不算什么,你帮一亿人什么概念,多么伟大!我要帮助更多农夫的孩子,让他们有一技之长。”陈树鹏说,多年代理招生的经验,让他萌发了办校的念头。但他挣的钱,买完房子,已经所剩无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