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观看了一部颇有意思的小短剧——《人生第一次》。这是个以无数平凡人的生活片段所穿成的一部迷你连续剧。人生一世,生老病死,这部影片却以极少的笔墨略过了“死”。但却勾起了我强烈的写作欲望,想要记录下这么多年“向死而生”的种种感悟。
小时候对死亡的最初印象来自老家的祠堂和祠堂背后那一排小坟墓,再加上竹林幽风的渲染,山坡小庙中泥塑的一尊小象和阵阵吟唱。对于死神的敬畏,让我对于死亡避而不谈,也从不愿去参加村里的白事。对于死亡的恐惧也让我从小惧怕黑暗的环境。犹然记得,自己孤身闯入那个幽深黑暗走廊,在极度的幽静中感受着黑暗带来的恐惧,走向深处,暮然回首,却发现光亮就在身后,那一丝亮光投过小小的阳台,照亮了我的身后。我深受感动,原来即使身处黑暗,光明也未曾离开。
对于死亡的正视与思考发生在初中时代,那是一节普通的语文课,“庄子妻死,鼓盆而歌”占据了我当时所有的思考。从庄子对待死亡的诡异行为中,我惊诧的意识到原来对待死亡不是只能有一种态度,原来还可以从另类的角度来看待死亡,对待死亡。结合光明与黑暗的关系,我意识到生与死或许也是类似的关系。
再到后来,一位老师就死亡这个问题和我们进行了探讨。从临终关怀、遗体捐赠,到安乐死,一下子从死亡的认知层面跨越到现实中的实践方面,这也是我未曾看到过的角度。“优生亦优死”,或许即使没有这堂课,这个观念也能在成长中慢慢形成。但理论与实践总是相差甚远的。如何对待他人的逝去?如何面对自己的大限?在死亡之前还有哪些需要我们未雨绸缪?这或许很难学,因为每个人的逝去只有一次,每段关系的告别也只有一次机会。
多年来,我关注着生与死的话题,也幸运的接触到很多不错的作品。《天蓝色彼岸》给予我再遇逝去亲人的幻想空间,从死亡中感受温暖与爱;《第七夜》以荒诞的笔法带我看透人世百态,现实中的世态炎凉;《最好的告别》让我意识到临终关怀的重要性,更要珍惜眼前的陪伴;《遗愿清单》告知我们每个人临终前都有选择的权利;《人生第一次》从现实角度教会我们死前可以提前安排的事项。这些作品,或多或少都丰富了我对于生死的认知,让我学会尊重,尊重临终者的意愿,每个人既可以有“优生”的选择,也能有“优死”的权利。
优生,亦优死。这一句话,需要用一生来学习,来实践,方能死而无憾,死得其所。但愿在这个战争与和平共存,灾难与美好同在的世界,我们能在向死而生的路上,活出自己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