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分享
企业识别人才该关注什么?
2014-07-11 11:57  浏览:385986  搜索引擎搜索“手机晒展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手机晒展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每个企业都喜欢“最优秀”的人,但与财大气粗的行业顶尖企业相比,目前绝大多数中国企业的“购买力”尚不足以支付“最优秀”——态能、能力都在多数人之上、风格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即使能够支付,也难得能够承担得起“最优秀”的人不断离职的隐性成本。

  企业在选拔或评价人才的时分,往往缺乏一个清楚的框架,而以“优秀”笼而统之地表达。现实上优秀的背后是人才评价的三个维度:态度、能力、风格。

  态度是指员工工作的主动性和学习成长的动力,表现为积极承担任务、一丝不苟地完成任务、勤于总结和反思。

  企业关注人才的态度,是为了解答“这个人愿不愿意成长为商业世界所需要的人才”的问题。如果说企业对人才能力和风格的关注会因为岗位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因为企业对能力的理解不同而有所不同,因为企业价值观和文化的不同而有所不同,那么,企业对于人才态度的关注则都指向同一个方向,即整个商业世界共同青睐着同一类人,他们勤奋敬业、踏实肯干、谦逊好学,他们眼里有活,他们专心琢磨。

  能力是指员工经过一段工夫的职业实践和训练后形成的业务技能,表现为管理人员的管理技能、研发人员的研发能力等。当然,业务能力的形成有赖于思维潜质这一基本内核,思维潜质通俗的说就是智慧程度(智商),越是智慧的人能力形成越快,工作质量越高。但智慧的人未必就肯定能形成业务能力,业务能力的形成还依赖于另一个基本内核:态度。一个思维潜质好的员工如果缺乏工作主动性和学习动力,同样无法将潜质转化成工作能力。

  企业关注人才的能力,是为了解答“这个人能不能够成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的问题。与企业对人才态度的关注趋于一致的现象不同,企业对人才能力的关注差异较大。比如,同一个企业对于研发人员、管理人员、销售人员的能力要求就迥然不同,研发人员需要具备较强的理论创新能力(或应用转化创新能力),管理人员需要具备较强沟通协调能力,销售人员则需要具备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等。再比如,不同的企业对于同一类岗位的人员要求也不尽相同,同样是销售人员,有的企业青睐表达能力强、伶牙俐齿的人,有的企业则不大看重这一点。

  风格是指员工的个性风格、管理理念、职业信仰和价值观,表现为其赞同哪一种经营理念、管理方式,倾向于哪一种行事风格等。

  企业关注人才的风格,是为了解答“这个人与本企业的风格相不相合”的问题。相对于态度和能力,企业对于人才风格的关注差异最大,这与企业文化、经营理念密切相关。比如同为国际知名PC制造商,惠普欢迎的具有合作意识的人,戴尔则青睐具有强烈个人成就欲的人。细心观察,会发现这种差异随处可见,微软和谷歌、华为和中兴、万科和金地,等等,对人才个性风格的要求都各有侧重。处于同一行业的不同企业尚且如此,不同行业就更是有过之无不及了。

  考量了上述三个维度,也就能比较客观地评价一个人才是否“优秀”。

  每个企业都喜欢“最优秀”的人,但与财大气粗的行业顶尖企业相比,目前绝大多数中国企业的“购买力”尚不足以支付“最优秀”——态能、能力都在多数人之上、风格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即使能够支付,也难得能够承担得起“最优秀”的人不断离职的隐性成本。

  从理论上讲,引进和培养人才应当被视为企业的一种投资而非成本,但对于现实中的绝大多数中国企业而言,引进和培养人才在目前还只能作为一项支出,或者至少首先是成本,然后才是投资。

  从这个角度出发,需要企业建立起引进“最合适”而非“最优秀”的人才的理念。所谓“最合适”,就是企业综合考虑自身特征(发展阶段、岗位特性、企业文化、经营战略等)和候选人特征(态度、能力、风格)后,引进“性价比”最高的人才。引进“最合适”人才首先降低了企业引入人才的首次成本,其次降低了人才短期内离职的风险,节省了隐性成本,投资回报也伴着人才在企业中的成长而成为现实。

1/212下一页尾页
    IP:113.118.50.***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