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会有人比较说:东方管理注意追求和谐,西方管理注意追求卓越。其本质,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体现在管理上的表现。
良好的管理需要创造好条件,需要肯定的环境要素。我们大家都特别认识的论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其中就涵盖了企业文化的三个要素。
1.学而时习之——组织的学习
我们要注意孔子那时的年代,还没有学校,只有官学,没有私学,孔子那时也没有太多书籍,需要注意的是孔子认为学问不像现在人所理解的那样,是单纯的读书,学知识。孔子认为学问是从人生经验中来,做人做事上去体会的。也就是说一个人在做学问时,要随时思考,体验,反省,从生活中得到启迪。如果你这样做,使得自身的思想修养有所提高,这难道不是件很开心的事吗?
如果把孔子看作一个管理大师,从这句话上,他就是开宗明义交代了管理方法是从哪里来,管理是什么,我们该怎么样去做的问题。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管理它植根于现实,植根于企业管理实践,企业管理者在实际工作中要善于观察学习,要善于观察学习,要善于思考、体验和反省,做到“学习时习之”,在复杂环境中保持苏醒的头脑,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稳定的发展。
“学而时习之”不仅要求管理者要这样做,而且还要求企业每一个员工都这样做,要求员工努力学习,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对公司的问题提出看法建议,从而建立起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和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企业形象和无形资产的提高产生长远的影响,这难道不是一件让董事长们开心喜悦的事情吗?现在的组织管理问题一直是管理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为了建立一种更顺应**经济文化形势的企业组织,就必须提倡企业不断探索,使各阶层人员全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以塑造竞争优势。这与今天浒的学习型组织理念是特别接近的。遗憾的是在中国古代早已提出“学而时习之”进行**文化建设的几千年后,中国企业还要向国外去寻求构建“学习型组织”的真理,这不能不让我们在遗憾之余,产生加大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力度的迫切性。
一代大师孔子一生追求着学问也弘扬着学问。他认为学问是要普及大众的。这对于我们在管理教育的工作上的意义也是长远的。管理作为一门学科而兴起是近年来的事,在教学方法上有很多方法。人们普遍认为管理是可以传授的。而在实际生活中往往教育的只是所谓的科学部分,管理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体。科学是可以教授的,艺术也是可以传授的。因为学问不只是知识,它是从实际工作中来的,是从生活中来的,孔子的一生讲究的是做人做事,而做人做事恰恰是一种高深的艺术。孔子一生的光辉所在正是他以自身的事必躬亲为后世树立了一个不可超越的艺术形象。管理的教育应当注意两方面的结合。